腸病毒介紹, 併發重症與防治處理

2017102920:48


(1) 腸病毒介紹與防治.
你對腸病毒的認識有多 少? • 感染腸病毒會拉肚子嗎? •
病毒感染一次就終身免疫嗎? • 年紀越小的孩子感染腸 ...

你對腸病毒的認識有多 少?
• 感染腸病毒會拉肚子嗎?
• 腸病毒感染一次就終身免疫嗎?
• 年紀越小的孩子感染腸病毒,得到重症的機率越 大?
• 成人不會感染腸病毒?
• 什麼狀況下感染腸病毒應該要住院觀察治療?
• 幼童感染腸病毒多久後可以上學參加活動?

腸病毒種類 • 腸病毒: 共有67型
• 3種小兒麻痺病毒 (Polio)
• 31種伊柯病毒 (Echo virus)
• 23種A族克沙奇病毒 (Coxsackie A virus)
• 6種B族克沙奇病毒 (Coxsackie B virus)
• 腸病毒68至71型 (enterovirus)

腸病毒特性
• 無套膜之單股RNA病毒
• 在4℃及室溫中穩定,可存活數天
• 不耐熱,> 56°C * 30分鐘左右可殺死腸病毒
• 耐酸在pH3的環境可存活1-3小時
• 紫外線、甲酫 、漂白劑、含氯達 0.3- 0.5ppm,可殺死腸病毒
• 一般清潔劑/肥皂,無法完全殺死腸病毒

傳染方式
• 人是唯一宿主
• 傳播方法:主要為經口傳染
• 包含糞口及口沫傳染 ,甚至於飛沫傳染。
• 多數感染幼童(常為6歲以下)
• 一般流行高峰是在春末夏初(5-6月)。
• 潛伏期通常是2至9天。
• 腸病毒可存在喉嚨1-2星期,而糞便內8-12星 期。

腸病毒診斷
• 診斷腸病毒感染,主要依據臨床徵狀
• 最常見:手足口病 • EV71可以無症狀、或引起單純發燒、 喉嚨 炎、 咽唊炎 或手足口病等
• 同一型腸病毒可造成數種不同症狀
• 同一種症狀可由不同型腸病毒引起
• 咽唊炎可由EV71克沙奇A型腸病毒(A2, A4, A9, A10, A16 etc.)克沙奇B型腸病毒等引起
• 手足口病可由EV71或克沙奇A16型腸病毒引起

非特異性發燒/喉嚨炎
• 發燒:沒有其它特別症狀,僅有發燒
• 喉嚨炎:可能常常僅有輕微的喉嚨 紅,有些扁桃腺會紅腫,極少數扁桃 腺可以化膿
•幾乎所有的腸病毒都可引起非特 異性發燒、喉嚨炎

疱疹性咽唊炎 (Herpangina)
• 這是一種由各種不同的A族或B族克沙奇病毒 (亦有部份由腸病毒71型)引起的疾病,
• 特徵是突發性發燒(38-40 oC) 2至3天、嘔吐、 喉嚨痛以及咽峽部出現小水疱或潰瘍,雖有少 部份病例發生無菌性腦膜炎,但大多數病例都 是輕微而無併發症,病程一般是3到6天。
• 治療: 給與冰、涼、軟之食物及止痛藥

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 主要由腸病毒71型或A16族克沙奇病毒所引 起,也可由其他腸病毒(A5, 7, 9, 10, B2, 3, 5) 引起
• 特徵是發燒以及身體出現小水疱,主要分佈 於口腔黏膜和舌頭,其次是軟顎、牙齦,在 四肢則是分佈在手掌和腳掌,亦可出現在膝 蓋及臀部,病童常因口腔有小水疱或小潰瘍 而致進食困難,病程大約一週左右。

發燒合併皮疹 (febrile illness with rash)
• 類似麻疹、德國麻疹或者小出血點皮 疹
• Echo病毒和部份A族或B族克沙奇病毒 證實和此病有關
• 皮疹通常是班丘疹 (maculopapular), 少數會有水疱疹 (vesicle) • 發燒約持續3天左右

流行性肋肌痛 (pleurodynia)
• 主要由各型的B族克沙奇病毒所引起,特徵 是胸部突然發生劇烈的陣發性疼痛,持續時 間可由數分鐘到幾小時,常常會合併發燒、 頭痛及短暫的噁心、嘔吐和腹瀉,病程約一 週左右。
• 突發性發燒併胸痛,有時也有上腹痛。胸痛 是如刀割或刀刺般疼痛

結膜炎
•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與腸病毒70型及克沙 奇A24型有關
• 病人結膜出血,眼睛痛、畏光、流淚。

腸胃道症狀
• 7-30%有腸胃道症狀 • 如嘔吐、拉肚子、腹痛
• 少部分也可引起肝臟發炎

腸病毒重症 什麼是腸病毒重症?
• 當腸病毒感染中樞神經系統,造成腦炎、交 感神經功能異常時,而危及生命徵象或造成 嚴重中樞神經後遺症者稱之
• 如無菌性腦膜炎、急性肢體無力症候群 • 感染腸病毒71型、伊柯病毒,有較高的機會 造成重症
• 學齡前幼童感染腸病毒71型,相較於年齡較 大兒童有更高比例出現重症

腸病毒重症病程
手足口病/咽唊炎 途徑:病毒血症、 病毒直接感染
腦脊髓腦炎 神經感染、發炎
心肺衰竭 手足口病/咽唊炎 復原、併發症或死亡

腸病毒重症:危險因子
• 四肢反射性抖動
• Myoclonic jerk
• 嘔吐
• 嗜睡

腸病毒造成中樞神經侵犯 之危險因子
• 年齡小於三歲
• 高燒超過39度
• 燒超過3天
• 嗜睡
• 抽筋
• 頭痛
• 嘔吐
• 高血糖(>150mg/dl)

何時該就醫?
若幼童年齡小者,尤其是三歲以下,出現咽唊炎/ 疹子七天內出現以下任一症狀時,應急速就醫
•活動力減低/嗜睡
•頭痛/劇烈嘔吐
•抽搐或睡覺時四肢有驚嚇反射收縮動作
•燒超過3天
•肢體無力
•無發燒時,每分鐘心跳超過140次、四肢冰冷、冒 冷汗

腸病毒治療
• 症狀治療,無特效藥
• 病情若較嚴重者(如有敗血症狀群、腦 炎、心肌炎、休克或肺水腫)則可能需 要下列治療與處理,如加護病房治療、 免疫球蛋白、升壓劑、葉克膜等

成人是否會感染腸病毒?孕婦 vs.腸病毒
• 孕婦應避免與腸病毒感染幼童接觸,若 家中有腸病毒幼童,應加強個人清潔, 避免感染 
• 孕期中感染腸病毒,目前無報告指出胎 兒有嚴重影響,但母親若在分娩前感染 腸病毒(因無足夠抗體傳給胎兒)
• 新 生兒有高風險感染腸病毒• 新生兒感染腸病毒,須更注意重症病徵​​​​​​

腸病毒預防
• 腸病毒在得病後可存在口 腔1-2星期,這段時間口水 唾液可傳染病毒
• 不宜與其它小孩親密接觸 • 不要共用奶嘴或交替食用同 一食物
• 病毒可存在糞便中約8-12星 期,這段時間要勤洗手。

漂白水消毒劑泡製方式
市售消毒劑含氯漂白水(以次氯酸鈉濃度5%計算)
一般環境消毒
• 500PPM,次氯酸鈉濃度為0.05%
• 漂白水與水的比例 1:100
100c.c漂白水 + 10公升清水中 (免洗湯匙5瓢) ( 8瓶大瓶寶特瓶 ) 

• 病童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之物品或表面
• 1000PPM,次氯酸鈉濃度為0.1%
• 漂白水與水的比例 2:100 免洗湯匙一瓢約 20 c.c 大瓶寶特瓶一罐約 1250 c.c 漂白水消毒劑泡製方式
200c.c 漂白水 + 10公升清水中 ( 免洗湯匙10瓢 ) ( 8瓶大瓶寶特瓶 )
200c.c 漂白水 + 10公升清水中 ( 免洗湯匙10瓢 ) ( 8瓶大瓶寶特瓶 )

消毒重點
• 以重點消毒取代大規模噴藥消毒 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如門把、課桌椅、餐桌、嬰兒 床、樓梯扶把玩具、教具、遊樂設施、寢具、開 關等公共區域加強清洗
• 善用戶外紫外線 可移至室外的東西,可移到陽光下曝曬,加強消毒效果


記得常洗手 病毒遠離我
請點入連结

https://health.gov.taipei/Portals/0/%E7%96%BE%E7%97%85%E7%AE%A1%E5%88%B6%E8%99%95/%E6%80%A5%E6%80%A7%E5%82%B3%E6%9F%93%E7%97%85%E8%82%A1/1010530%E8糖%85%B8%E7%97%85%E6%AF%92%E4%BB%8B%E7%B4%B9%E5%8F%8A%E9%98%B2%E6%B2%BB(%E5%8F%B0%E5%A4%A7%E9%86%AB%E9%99%A2%E9%BB%83%E6%96%87%E5%AC%8B%E9%86%AB%E5%B8%AB).pdf
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 黃文嬋


(2) 腸病毒 感染 併發重症 臨床處理 注意事項

腸病毒  

一、病毒簡介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在過去的分型大致分為: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A型及B型、伊科病毒(Echovirus)及腸病毒(Enterovirus) 等60餘型。後來「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在2000年依據病毒學基因序列分析結果,重新將腸病毒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Human enterovirus A、B、C、D)型,而每一種人類腸病毒又有多種血清型。其中腸病毒71型被歸類於人類腸病毒A型。

腸病毒分型

1998年腸病毒71型流行在台灣造成405例重症和78人死亡的疫情最為嚴重,當年預估約有140萬的兒童得到手足口症和咽唊炎。一般而言,感染某一型腸病毒之後,對該種特定病毒之免疫力至少可持續數十年之久,但接觸過未曾感染過的病毒型別,仍有可能感染發病,所以有可能一而再地反覆感染。

腸病毒無脂質外殼,故親脂性消毒劑如酒精、一般清潔液、乾洗手液對其無用。但不耐強鹼、56℃以上高溫會失去活性、紫外線可降低活性,甲醛、含氯漂白水等化學物質可抑制活性。

二、傳播方式 

在台灣地區全年都有感染的個案,一般以四到九月為流行期,病例數較多。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或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腸病毒感染的潛伏期大約2至10天,平均約3到5天,發病前數天在喉嚨及糞便都有病毒存在,即開始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糞便排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週之久。

 

三、臨床症狀

腸病毒可以引發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有些時候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疱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等。目前一般統稱流行的腸病毒表現即為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峽炎。但是由於病毒名稱中有個「腸」字,許多家長就誤會腸病毒是造成腸胃炎的兇手。其實腸病毒只要是在腸道繁殖生長,比較少出現嚴重腹瀉狀況,與腸胃炎的病毒不同。腸病毒感染較常見的疾病、臨床症狀及可能病毒型別如下:

腸病毒臨床症狀  

在所有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以腸病毒71型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從1998年台灣地區的大流行到目前為止,主要重症以及死亡的病例,腸病毒71型占了最大的比例。另外三歲以下幼童感染,併發嚴重中樞神經症狀之比率較高。

近幾年流行的克沙奇A6型,在2009年以前主要還是以疱疹性咽峽炎表現,也幾乎沒有重症的病例。但是2010年之後病毒基因變種,反而呈現出手足口病,幾乎全身都會長出大顆水泡,且病毒會攻擊指甲、使指甲脫落,在2013也有重症病例的報告,值得後續的觀察與追蹤。

孕婦若在懷孕期間感染腸病毒,對於孕婦本身的影響不大,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腸病毒有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的可能,但孕婦須避免感染的風險,以預防生產時感染給新生兒

疱疹性咽峽炎

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6 天。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
 herpanginaHerpangina-7

手足口病

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病程為7~10 天。
 

手足口病  
四、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定義

出現典型的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或與病例有流行病學上相關的腸病毒感染個案,同時有:

(一)肌陣攣(myoclonus)合併心跳快或血壓升高。

(二)腦幹腦炎(brainstem encephalitis)。

(三)急性鬆弛性肢體麻痺(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

(四)心肺衰竭(cardiopulmonary failure)。

五、治療

 目前並沒有特效藥,醫師大多給予對抗症狀之支持性療法,絕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 7 到10天自然痊癒。病患要多補充水分,多休息,學童儘量請假在家休息,以避免傳染給同學。另外要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糞便、口鼻分泌物),且處理完畢須立即洗手。雖然大人有症狀的機會不高,但是在門診還是偶而可以發現家長在照顧感染腸病毒的小朋友之後,開始也有口腔潰瘍甚至手足口病的症狀。
 

一般來說,居家照護即可。感染腸病毒須要住院的情形有:

(1) 嘴巴破得太厲害,小朋友因疼痛無法進食而有脫水的疑慮。住院是為了打點滴補充水分。

(2) 有重症前兆病徵的出現: 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住院是為了維持生命跡象,也不能避免重症的發生,萬一有變化可以立即處理。從過去的統計數字就看的出來,體溫燒的高並不一定變成重症的機會就高。

 

如果有出現以下重症前兆病徵,必須立刻前往大醫院住院觀察。

(一) 嗜睡:包括意識改變、意識不清、活力不佳。

(二) 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於睡覺時發作特別頻繁。這種動作於正常兒童時偶而可見,但若發作次數頻繁,或於白天清醒或深睡時也會出現則為異常。以下影片即為小朋友在睡覺時發生肌躍型抽搐之情況,數分鐘就發生一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HdZbVDlSc


這有影片, 請看這影片参考
http://drwang77.pixnet.net/album/video/195570256
 

(三) 持續嘔吐:頻繁的噁心或嘔吐

(四) 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在小朋友安靜且體溫正常的情況下,有呼吸喘或心跳變快的情形。

 

另外一個會被忽略的腸病毒重症表現就是"急性肢體麻痺"。會突然有單側或雙側的手腳無力,類似小兒麻痺的症狀。之前在長庚小兒感染科的時候,就有遇過3歲的小妹妹已經燒退而且嘴巴的水泡也慢慢癒合,但是整個動作不協調,會診神經科的結果是確定受到影響。如果已經會站會走的小朋友,在感染腸病毒時突然站不穩走不穩,或者是手沒辦法拿東西,一定要趕快帶給小兒科醫師診療!

重症衛教感染腸病毒的小朋友可能因為口腔內潰瘍導致進食困難而拒食,為防止其脫水或體力不繼,影響復原,故飲食之選擇以溫涼軟質類為主,避免過燙或辛辣刺激類增加其不適而更為排斥進食。例如冰淇淋、果凍、布丁、仙草、運動飲料、果汁、優酪乳、豆花等等。

六、預防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腸病毒的預防方法如下:

1.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3.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4.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5.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6.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7.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8.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9.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常遇到的是小朋友並沒有接觸到感染腸病毒的其他小孩,所以很多家長會有疑問:怎麼會得到腸病毒呢? 根據研究,有一半以上得到腸病毒的幼童,是來自於被沒有症狀的成人所感染。大人自己就可能是最主要的攜帶病毒者,更需要做好個人的衛生再跟小朋友接觸。

 

依據腸病毒的特性,比較適合的消毒方法有:

1.化學製劑:含氯漂白水。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失去活性,衣物漂白水(含氯)的洗滌可殺死腸病毒

2.溫度:煮沸

3.紫外線:日曬。陽光暴曬或紫外線照射可降低病毒活性。

只需對於常接觸的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做重點式的消毒,不需要大規模的噴藥消毒。除此之外,清洗完的物品可以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抑制腸病毒的活性。

消毒方式  

 

消毒水  

若對病情或是小朋友狀況有所疑慮,須盡速諮詢兒科醫師!

參考資料: 疾管局腸病毒防治工作指引腸病毒.jpg

http://drwang77.pixnet.net/blog/post/96930070
(3) 腸病毒

一、什麼是腸病毒?

腸病毒是由一群性質相似的微小核糖核酸病毒(Picornavirus)所組成的病毒總稱,屬於RNA病毒,共有六十幾種病毒。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6型B群克沙奇病毒、3型小兒麻痺病毒、31型伊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腸病毒是因為感染人體時,主要會在腸道內繁殖而命名,有些家長以為腸病毒就會拉肚子是不對的。

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大多數感染者(約50%~80%)並沒有症狀,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有時候則會引起一些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和少見的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心肌炎、流行性肌肋痛、成人心包膜炎等,大家熟知的小兒麻痺病毒也是腸病毒的一種。

雖然有些腸病毒型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很少有併發症。有些腸病毒型,發燒合併皮疹 (可引起嬰幼兒的病毒疹超過30種腸病毒型,因此有些嬰幼兒可能有兩三次發燒出疹的經驗),讓有些家長誤以為是玫瑰疹。

醫生一般會向病人解說,強調要注意重症(包含中樞神經受侵犯及肺水腫)前驅症狀,指的是有典型症狀的「手足口病」、「疱疹型咽峽炎」的腸病毒感染。尤其是腸病毒71型發生神經併發症的比率特別高,因此需多加注意。

有些家長一聽到醫生診斷幼兒是腸病毒的感染(疱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就以為會像媒體所報導的重症不治或傷殘,驚恐萬分快哭出來。其實重症(包含中樞神經受侵犯及肺水腫)的合併症狀約幾千分之一,死亡率約十萬分之一至萬分之一。腸病毒幾年會有一次大流行,但是3歲以下小孩的抗體仍低,所以持續性的病毒監控仍很重要,尤其是腸病毒71 型。

腸病毒感染雖然整年都可能看得到,但夏、秋兩季是腸病毒的高峰期,一般疫情約在三月份逐漸上升,於五月底至六月中達到高峰,而後緩慢下降,到九月開學後,有一波小幅上升。

因為有不同病毒型可在同年流行,所以幼兒一年有可能得到兩三次腸病毒的感染(疱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

 

二、腸病毒的症狀有那些?

腸病毒典型常見症狀:

手口足病

發燒或微燒,手掌、腳掌、屁股 和膝蓋等部位零散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的小而呈長橢圓型淡紅斑疹或小水泡疹;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出現水泡潰瘍,而疼痛、厭食、流口水(小小孩)。

疱疹性咽峽炎

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處(只有口腔後半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 厭食、流口水( 小小孩)。

嬰幼兒有些第一天只有發高燒輕微嘔吐,咽峽部可能是正常或有點紅暈水泡而已,到第2、3天才有明顯小水泡或潰瘍。因此有些家長不瞭解為什麼第一天看診的醫生沒看出來,其實在流行期,發燒幼童都應注意口腔變化的可能性。

因此醫生有時會請有懷疑腸病毒感染的小朋友次日回診檢查確定,或發燒小朋友回家抱怨喉嚨很痛、厭食流口水,可再請醫生看看喉嚨並檢查四肢、膝蓋及屁股。

※疹性咽峽炎常被誤以為是長牙

嬰兒發燒、厭奶、流口水增加,也應請醫生檢查寶寶的咽峽部,有無小水泡或潰瘍,因為疱疹性咽峽炎常被誤以為是長牙而忽略。

鑑別診斷疱疹齒齦舌炎

疱疹性咽峽炎,在口腔「後半部」咽峽位置出現小水泡或潰瘍,因類似疱疹表現,直譯為疱疹性,但有的專家建議直接稱咽峽炎而不加上疱疹性,因為當年翻譯時不知是腸病毒引起,一般人又容易與疱疹混淆,尤其兩者在初期症狀都很類似。如果牙齦紅腫,舌頭潰爛,口腔前部黏膜也有破洞,四肢無水泡,則是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齒齦舌炎,不是腸病毒,但可能會張口就流血,即早給予ZOVIRAX可有效防治疱疹齒齦舌炎變嚴重(健保一般是不會給付的),腸病毒引起的咽峽炎則無效。

觀察有無重症前驅症狀的變化

如果小孩子的活動力不錯、精神狀況很好,就可較放心觀察。但嚴重併發症大多以猝發型式突然出現,仍應小心,尤其是3歲以下的小朋友在皮膚上 (手掌、腳掌、口腔黏膜、屁股和膝蓋) 出現疹子的5天內。

※有下列情況需立刻就醫,儘速請醫師診查是否有少見的腦膜腦炎及心肌炎等。

①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應即早就醫,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二至四天後出現。

②肌抽躍(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③持續嘔吐。

④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

 

三、腸病毒重症臨床分期

第一期:手足口病

症狀治療為主,如退燒、止痛、預防與治療脫水。腸病毒71型,大部份都會有手足口病,手腳會有疹子,如果病患為五歲以下幼童(高危險群),應該要提高警覺有無重症前驅症狀。

第二期:腦膜腦炎

第三A期:高血壓一肺水腫出血、自主神經失調

第三B期:低血壓;心臟衰竭

第四期:逐漸恢復,神經可能有嚴重後遺症

 

四、腸病毒的治療方式有那些?

腸病毒沒有特效藥,也沒有抗病毒的特殊藥物,一般只有以症狀治療為主,醫生會開給予退燒止痛的藥物為主。

因為小朋友常因為口腔的水泡及潰瘍疼痛,而不願意吃東西及喝水,有些家長愛兒心切要求自費的藥物,如噴喉嚨後部的藥物回家使用(健保是不給付的),治標雖然有幫助,但不能減少合併重症的機會。

※給小朋友多喝水,能喝什麼都可以,多休息。

注意口腔疼痛厭食的處理,為了補充生病小朋友的體力及避免脫水,應該鼓勵進食涼軟易吞時流質的食物,如給予涼稀飯、涼牛奶、布丁、豆花、冰淇淋(過敏氣喘不宜冰品)。

如果小朋友不吃不喝,尿少色深、哭沒有眼淚、口腔黏膜乾燥等脫水的現象時,可以到醫院打點滴補充水分來治療脫水。


Reference: 
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詹前俊

http://www.tahsda.org.tw/newsletters/?p=1531


(4) 手足口病與腸病毒感染

從去年底的雪梨型(H3N2) A 型流形性感冒,接著腺狀病毒的咽喉結膜熱(Pharyngoconjunctival fever)、呼吸道融合病毒與副流形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流形性細支氣管炎,以至於起始於三月份而目前不斷傳出致死病例的手足口病;弱小的嬰幼兒一波一波的遭受病毒的無情攻擊,父母被整的心驚膽跳、疲於奔命。除了規疚部份原因於聖嬰現象的影響外,人與其環境的互動改變似乎也值得省思。

腸病毒在溫帶地區好發於溫暖的夏末秋初時節,常以零散或小流行方式造訪,也有大流行的報告。雖然各種年齡層皆可感染,但以幼小的嬰幼兒為主要的侵犯對象。綜合文獻統計顯示 56% 97% 受感染的患者年齡小於 15 , 其中又以小於 4 歲的嬰幼兒為主。臺灣歷年曾發生的腸病毒流行,如民國七十一年的腸病毒71型、民國八十三年的科沙奇病毒B1型等,也都是以新生兒及嬰幼兒為主。性別方面,大部份的統計都是男多於女。

腸病毒的散播途徑主要為口沫及接觸傳染;一般腸病毒在呼吸道口沫中可存留約一至三週,而經腸胃道的糞便排泄可達到二至三個月以上。社區、家庭內的流行傳染,時有所聞;而雍擠、不良的衛生條件、飲水污染是造成快速傳播的主因。直接接觸傳染(急性出血性結膜炎)、蒼蠅傳播(小兒麻痺)、飲水與游泳池污染、飲食傳播(Echo 4無菌性腦膜炎)、新生嬰兒室的小流行(科沙奇病毒與衣科病毒)等偶有所聞。針刺與蚊蟲叮咬的傳染很少見。一般並無垂直感染的危險。

腸病毒感染的致病機轉:

腸病毒主要感染腸胃道與呼吸系統;但可侵患的組織器官包羅萬項,包括皮膚紅疹、呼吸道疾病、腸胃肝炎、心臟炎、腦膜腦炎、神經炎、肌炎、結膜炎等。嬰幼兒由於抵抗力較差、身体之生理發育上未臻完全及環境衛生等之因素,所以遭受病毒感染之機會大且感染後極易產生較嚴重之臨床症狀及併發症。

腸病毒常引起的臨床疾病與症狀:

兒童腸病毒的感染大多數是無症狀的。而造成臨床疾病的腸病毒感染中,又因腸病毒種類、病患的年齡等而有所不同(圖表)。當然其中又以無症狀的發燒為主:研究統計指出夏、秋季裡嬰幼童的發燒,至少有53%-63%是腸病毒的感染所引起;當然部份病童也可能有燥動、食慾差、腹瀉及輕微感冒等表現。這類非特異性的發燒通常持續2-10天,少有併發症。

手足口病:主要侵犯 5 歲以下幼童。主要侵犯手、足、口、屁四個部位(四部曲);因為疹子不像蚊蟲咬、不像藥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稱四不像;而臨床上更有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的四不特徵。主要的致病病毒為科沙奇病毒A16型及腸病毒71(腸病毒71型之東方型以手足口病表現為主,而歐美澳洲地區則以神經系統之侵犯為主)。散播途徑主要為口沫接觸及空氣傳染;經3-6天的潛伏期後,患童先出現微燒、疲倦、厭食等症狀隨後2-3天,口腔黏膜、上顎及舌可發現多處小水泡或潰瘍;而手、足、口、屁膝蓋等部位亦會出現零散之小而呈長橢圓型之淡紅斑疹或邊小水泡疹。病程短暫,通常持續約 3 7 天,多無併發症。一般家長照顧需注意口腔疼痛厭食之處理、給于水份流質之補充,並觀察症狀之變化;若有高燒、哭鬧不安、嘔吐、呼吸急促、意識糢糊、抽筋、冒冷汗現象時,需儘速請醫師診查是否有少見之腦膜腦炎及心肌炎等。

皰疹性咽峽炎:主要的致病病毒為科沙奇病毒A16型。臨床的表現類似手足口病,除了發燒、疲倦、厭食及易流口水外,一般少有併發症;扁桃腺周圍與懸雍垂兩側之軟顎可發現多處潰瘍,但無四肢之紅疹。主要也是侵犯 5 歲以下幼童。其它可出現口腔後部潰瘍的情形包括口腔皰疹、水痘、鵝口瘡等。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除腺狀病毒外,主要的致病病毒為科沙奇病毒A24(遠東地區較多)、腸病毒70(非洲、日本及印度地區較多)。症狀呈現眼腫痛、分泌物增加、結膜炎下出血等,持續數天(通常不超過一週)。高度傳染性,主要為接觸傳染,發病快(潛伏期 12-24 小時)但神經系統併發症少。

神經系統感染:腸病毒的神經侵犯與病毒的型別有關,各地區的流行種類也有差易。其中以無菌性腦膜炎居夏多,好發於溫暖季節的夏秋季,多為自限性少有併發症。少部份的型別也有嚴重神經系統的影響,如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等。

※無菌性腦膜炎:症狀呈現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易煩燥、睡眠不安穩等;身體偶而可發現非特異性紅丘疹,甚至點狀出血點。腦脊椎液通常清澈、淋巴性白血球增加、糖濃度正常而蛋白質增加。病程約 2-10 天,常有雙峰性發燒,一般良性無後遺症,但少部份病患可出現神經方面併發症(如麻痺等)

腦炎:症狀呈現發燒、頭痛、顫抖、頭暈、精神問題、嗜睡、木疆及抽筋等;偶而會有皮疹、步態不穩、感覺障礙。常合併有腦膜炎現象;一般病程良性,只有少部份(尤其新生兒期的敗血性感染)會有後遺症。

心肌炎:

◎症狀:發燒、胸痛、呼吸困難、煩燥不安等。

◎檢查:心跳加速、心率不整、心臟擴大、呼吸急促;CK/MB, LDH 增高

◎病程:持續約 1-2 周;部份病患數週或數月後可有復發現象(20%)

◎新生兒的腸病毒感染特徵:

-發生季節:夏、秋

-已知有區域性之腸病毒流行現象

-產婦有周產期病毒感染現象

-新生兒並無細菌性敗血症的危險因素

-護理單位有新生兒感染現象,但無培養結果

-新生兒有陰性培養之敗血症及腦膜炎現象

-新生兒有心肌炎、肝炎及紅丘疹

◎新生兒的腸病毒感染的病理機轉:

》新生兒的腸病毒感染可為產前經由胎盤感染( CXB1 於羊水中、echo 11於臍帶血中),或於周產期經由母體產道(產道分泌物或母體血液)、呼吸道及口腔分泌物感染,也可經由嬰兒室之護理人員傳遞而感染。

》危險因子包括有奶瓶餵食嬰兒、低社會層級而衛生條件不佳、臍帶血中抗體不足或缺乏等。早期懷孕遭受小兒麻痺病毒,估計有13 - 24%的流產率;而懷孕早期遭受CXB感染有引致心臟、腎泌及腸胃道異常的報告;但依科病毒的致畸胎作用則較少。

腸病毒感染的治療:

》腸病毒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

》治療仍然多為支持性的症狀療法。

》免疫球蛋白失是由眾多個體血清中提煉而來,理論上應含有部份腸病毒的中和性抗體;所以對於高危險群的病患,及時的施打免疫球蛋白,應有部份的助益(效果?)。建議施打劑量為 500mg 1000mg/每公斤/每天,視須要可重復一至二次。

》類固醇製劑的使用,目前仍有爭議(有人嚐試使用於心肌炎情況,但效果不一),不過多數研究不贊成施用。

》預防性抗生素在未排除其它細菌性感染之可能性或依病患之疾病情行,可適當選擇使用。

》目前除了三型的小兒麻痺疫苗(口服的沙賓疫苗與注射的沙賓疫苗)外,尚無其它可用之腸病毒疫苗。

腸病毒感染的預防: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預防腸病毒的感染就要了解腸病毒的特性、傳播途逕以及其致病機轉:

》針對腸病毒的特性的預防之道:

※化學製劑:腸病毒為裸露無包膜的病毒,所有已知的抗微生物製劑、大部份常用的清潔消毒劑及脂溶劑都無法消滅它。但0.3%甲醛、0.1N 氯酸及0.3-0.5 ppm以上的水中餘氯可迅速使其失去活性;所以提高泳池餘氯含量可減少夏季擁擠泳池裡腸病毒的傳播;而衣物(尤其貼身內衣褲)漂白水的洗滌可殺死腸病毒。

※溫度的影響:腸病毒在室溫下可存活數天之久,在4oC下可存活數週之久,在冷動下可存活數月以上;但在50oC以上的溫度,則會很快的失去活性及死亡。所以食物的加熱處理,內衣褲(尤其已受感染的嬰幼兒衣物)熱水的浸泡處理是日常生活裡,可減少腸病毒感染及傳播的簡單處理方式。冷氣空調對腸病毒的活性與散播則應影響不多。

※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

※紫外線:可大大降低腸病毒的活性,所以陽光暴曬或室內經常的紫外線照射會有幫助。

》針對腸病毒傳播方式的預防之道:

※戴口罩:腸病毒主要是經由飛沫途逕傳播,而腸病毒在感染後可在口腔中持續約二週之久;所以對於感染腸病毒(手足口病與皰疹性咽峽炎)之病童,可用戴口罩方式來減少同其散播。斷續

※勤洗手:清潔消毒劑無法殺死腸病毒,但是洗手可大大減少手上可能沾有的病原體的量(致病因素中,感染病原體的量越多則致病機會越高)

※是否關學校(托兒所):本人曾於本次中部地區腸病毒流行的高峰期,應邀前往某幼稚園瞭解其感染情形。發現有以下的現象:小於五歲的小班小朋友中,十四位在班的幼兒中,竟然已有十位明顯被腸病毒(手足口病與皰疹性咽峽炎)感染過;而大於五歲的大班小朋友中,十位在班的幼兒中,則只有二位明顯被腸病毒(手足口病與皰疹性咽峽炎)感染過。這個現象至少可讓我們推論一些想法;第一是小小朋友口沫接觸多(病毒量可能也較多),所以交互傳染快而多;第二是空氣傳播可以發生,但病毒量較少,所以即使感染也不一定致病;第三是年紀越小的幼童(可能保護抗體缺乏或產生較慢)越容易發病(門診臨床觀察亦是如此)。所以筆者淺見認為若考慮關學校(托兒所)會對上班族家庭帶來不便,則可先針對小小朋友為主的托兒所施行。

※針對腸病毒致病機轉的預防之道:一但腸病毒進入人體內,那唯一能倚賴的大概只好依靠本身的抵抗力或昂貴的外來暫時性免疫球蛋白了。對受感染嬰幼兒抵抗力的維持,則需避免因飲食不佳,而更加降低其抵抗力。

影響腸病毒感染預後的因子:

》病毒種類或病毒株:某些病毒株或變異株較容易造成嚴重病症;如感染依科 11型腸病毒有70%病患為嚴重症狀;感染B2科沙奇病毒死亡率較高;歐美地區的腸病毒71型感染有較多類似小兒痲痺的重症,而東南亞地區近二十年來的腸病毒71型感染則多以輕症表現。

》新生兒被感染的途逕:生產後被環境中的腸病毒感染者,可能會因母體缺乏該種腸病毒型專一性抗體而較易致病。

》新生兒期(< 2mo)的感染易呈敗血症候群,且後遺症亦較多(B型科沙奇病毒、依科病毒)

》早產兒。

》一般造成嚴重感染(死亡)的機率:CXB > Echovirus > CXA (多為心肌炎、腦炎及肝炎)

》中樞神經侵犯的病患約有10%左右會有神經方面的後遺症。

Reference:
http://wwwu.tsgh.ndmctsgh.edu.tw/chc/fam/%E8%85%B8%E7%97%85%E6%AF%92.htm
無商用 純参考 若侵權 告之速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