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牙" 全攻略

2019092016:42

1)一次搞懂植牙注意事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nMwuGrUwJg

有缺牙問題的民眾,常面臨要選擇植牙還是一般假牙的困擾。到底植牙好?假牙好?其實沒有標準答案,端看個人需求。

周小姐因為嚴重牙周病導致缺牙,她認為戴假牙拿上拿下很麻煩,而且會有變老的感覺,於是決定植牙。雖然一開始感覺很好用,但是後來卻出現牙齦發炎、植體搖晃的問題,必須將植體拔出重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DSAZV0NXwg

這是明顯的植牙後失敗案例,也是牙科常見的醫療糾紛之一。在牙科治療中,其實植牙只是選項之一,是否需要植牙,要看患者的需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zrN5YAmbc

從近十年的趨勢來看,以前患者若缺一顆牙齒,大概十幾個患者才一人選植牙;現在門診大概有一半的缺牙患者,於門診時會諮詢有關植牙的可能性及需求。

因此,若患者剛好缺一顆牙,比如只有一顆大臼齒不見、其他前後牙齒都在,或是外傷導致掉了一顆門牙、其他相鄰牙齒都在,在骨頭條件適合的情形下,就會直接做植牙。

但若是全口多處缺牙很久,此時若需全口重建,一般一開始會先給一副活動假牙,確定在牙齒缺損的情形下的咬合關係、上下顎的活動模式,待患者使用一段時間後調整到合適的咬合關係後,再看患者是否要進一步植牙。

骨整合不佳或骨頭破壞 植牙易失敗

植牙優勢就是可以固定住,不像假牙必須拿上拿下的;且相較於傳統也是固定的牙橋,做植牙不用修磨到其他健康的牙齒。

但是植牙也可能失敗,一種情況是骨頭和人工牙根沒有結合穩固,另一種是使用一陣子後因為骨頭破壞太厲害,可能導致植體鬆動。

植牙失敗可以再次植入,不過如果骨頭被嚴重破壞,就要先修復好骨頭才能植入;但也有文獻報告指患者因為骨頭有問題,植體一直無法穩定,這樣的患者必須改裝假牙。

至於患者最多能植幾顆牙,要考慮患者口腔內無牙區齒槽骨與軟組織的條件好壞,還有患者的咬合習慣、口內舊有齒列與現存補綴物(假牙)的情況等,都會影響到整體治療計畫的擬定。

但因植牙需要旁邊骨頭支撐,基本上,不太可能完全比照既有牙齒的數量來植,單一的上顎或下顎,最多可能植到10顆左右。

要提醒的是,植牙必須精準的鑽洞磨骨,並將人工植體放入齒槽骨中,每個步驟若未精確掌握,是有可能會造成病人的神經受損、位置不佳及癒合不良等問題,為了求以後的持久使用,一般會建議評估每個人的狀況,來計算合宜的植牙顆數。

植牙關鍵在於骨頭條件

很多人認為植牙要花很長時間,其實每個患者的差異很大,因為植牙要靠旁邊的骨頭支撐,若骨頭條件好、配合電腦斷層影像的事前模擬規畫,可以大幅縮短時間。若骨頭條件不好,就需要做補骨手術,讓地基穩固,才能植入人工牙根,此種情況下,時間就可能拉長到一年以上。

一般而言,植入顆數不一定是影響植牙療程時間的絕對因素,重點在骨頭條件,當患者的骨頭條件愈差,事前規畫就會愈複雜、所需時間也愈久。

有沒有人一定不能植牙呢?除非是骨頭本身有代謝或癒合上的問題,導致植體無法穩定癒合,否則植牙的禁忌多數都是相對的,也就是看患者當下的身體狀況,只要可以承受拔牙等一般牙科侵入性處置,接受植牙的風險一般並不會更大。

疾病穩定仍可植牙

不過有些患者的風險確實較高,比如糖尿病患、洗腎患者,因為周邊血液循環不佳,可能影響傷口癒合時間,或是增加術後感染風險,但他們並非一定不能做植牙,而是要經過評估以及適當的準備,在全身狀況穩定的情況下進行手術。

植牙後小心預防併發症

植牙後可能出現局部腫痛、出血,這是正常的,通常在兩、三周內慢慢穩定。不過多數患者感到較明顯的不適,往往發生在植牙前的「鼻竇墊高或補骨相關手術」,這些情況下,有時因體質關係,會出現發燒、流鼻血等不適。

比如鼻竇增高術,做法是從鼻竇側面的骨頭開一個窗戶,撐起鼻竇膜塞進骨粉,使得鼻竇腔變小、來增加齒槽骨的高度及可用空間,利用所增加的齒槽骨高度置入人工牙根。

要降低植牙術後產生併發症風險,另一個方式就是預防性投藥,比如對於有心內膜炎病史、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術前吃適當抗生素,使血中維持一定抗生素的濃度來避免細菌趁機而入。

此外,臨床上發現抽菸患者,體內的尼古丁會增加血管收縮,影響周邊血液循環和組織修復,讓他們也成為風險族群。因此建議民眾最好戒菸,至少在手術前後數周內最好不要抽,如此,可讓傷口癒合好一些。


未成年不建議植牙

雖然植牙未必受疾病限制,但有年齡的限制。臨床上不乏見到青春期孩子因為騎車,不慎摔斷門牙的案例,家長考量孩子的美觀急著想做植牙,不過這個階段其實並不適合,因為青春期時顎骨還在發育變化,建議先戴活動假牙或以矯正的方式先調整,等成年骨頭已經生長穩定後,再來做植牙。

至於老年人,植牙時要考量的是身體狀況是否合適,年齡反而常常不是限制條件,一般而言,只要可以接受手術者都可以做,隨著老年化的趨勢,臨床上看見90多歲患者來植牙的機會其實越來越多。

植牙後仍須注意潔牙


植牙可以用多久,跟術後的維持及照護息息相關。人工牙根本身雖不會蛀牙,但若牙周照護不好,反覆感染發炎,仍會有植體牙周炎的問題,其可以導致骨頭吸收、甚至鬆動整個植體。而且,因為人工牙根沒有神經,牙周發炎初期往往不會感到不舒服,若沒有定期回診檢查,可能輕忽這個問題。

人工牙根另一個缺點,就是缺乏牙周韌帶的緩衝功能。自然牙咬東西時,牙齒會隨著施力適當的降低高度,以緩衝過激的咬力並藉此控制調整。

但是人工牙根直接和骨頭連在一起,咬下去時即使再大力都不會動,可能過度用力而不自知。雖然人工牙根不會因此疼痛,但是旁邊支持人工牙根的骨頭會因受力過度而被破壞,產生如同牙周病的後遺症。

此外,人工牙根上面的螺絲套件可能鬆動或脫落,這時醫師會考量是否變更設計,或是改善患者的咬合問題,以免持續發生。

正常來說人工牙根植入後,只要注意咬力的情況,不要有不當的咬合習慣,加上牙周顧得好,其實骨頭吸收速度很慢,10年吸收大致1mm,理論上數十年的使用應該大有可期。

自費價格混亂 衛福部研議標準

植牙另一個常被詬病的問題就是費用,包括植牙前的補骨手術、植入植體均為自費,市場價格差異甚大,讓民眾感覺很混亂,衛福部正在研議訂收費標準。

植牙的市場需求量與日俱增,但是國內還沒有由衛福部認證的植牙專科,但是由志同道合的牙醫師所組成的相關於植牙學會不少,這些學會會透過本身的認證程序及考核項目來認定會員是否具植牙專科醫師資格。

一般而言,擁有專科醫師認證,代表在這領域的能力受到同儕肯定,由於目前植牙的手術器械已經越來越精進,並且好操作,其實一般開業牙醫亦可能順利操作植牙,因此並沒有非專科醫師資格就不能做植牙的限制;

故患者要不要找專科醫師,端看自己的情況,比較重要的是找到和病患自己能順利溝通,理念方向一致的醫師,治療才更順利與滿意。


08-274

第一階段 植入人工牙根:
把用鈦金屬材料製成的「人工牙根」種到缺牙部位的牙床骨裡,再將牙肉上的傷口縫合。
第二階段 固定基座:
切開牙根頂端的牙肉,將牙冠的基座(或稱支台)鎖在人工牙根上。
第三階段 鑲上牙冠:
傷口完全癒合後,即可將量身訂製的雪白牙冠一一套上基座。

植牙植體零件 不同廠牌不相容!

牙科使用的人工牙根,有不同的植體廠牌。現在台灣可用的國外植體廠牌有三、四十種以上,國內廠牌也有十家以上。

如同手機有其獨特性,這些植體廠牌的零件也完全不相容,因此患者如果需要修補,應盡量找原來植牙的醫師,才好確認使用的植體、找可以搭配的配件。
 
如果真的不知道植體廠牌、或找不到適合的零件,最不樂見的情況就是整組拆掉,這是很辛苦的工程,因為骨頭跟植體多年來長得牢,拆掉不僅費事,也等於重新植牙一遍。植體的保固年限也依廠牌而異,有的大廠牌會保固10年,這段期間內有損壞可以免費換一個新的。

健康Q&A

Q、如果有2、3顆牙齒需要植牙,可以一次就做完,還是要分好幾次?

A、植牙時通常以象限來區分,同一區或同一側盡量一起做,這是因為術後難免出現腫痛,導致短期內植牙側難進食或容易流血,所以會分邊做,以免影響患者的生活。不過由於現在單顆植牙的傷口很小,對於日常生活的干擾較少,因此即使在不同象限,患者若想節省時間,也可以同時做。

Q、植牙的植體,會不會哪天從鼻孔穿出來?

A、若植牙的骨頭被破壞,導致吸收太厲害,地基不穩後、植體從哪邊出來都很難說,從鼻孔穿透出來並非不可能,但這樣的例子很罕見,因為當植體鬆動到這個程度,多半老早有症狀,可以及時做修補。


諮詢/章浩宏(臺大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撰稿/張雅雯
https://www.twhealth.org.tw/journalView.php?cat=12&sid=201&page=2




2) 成功植牙, 現在治療缺牙的技術越來多,治療缺牙不再只是活動假牙,牙橋這些
如果想要成功植牙,一定要注意以下5件事:

1.治療牙周病-植牙要成功的第一個條件,就要治療牙周病。植牙之前,如果沒有將處理好,,牙周病的細菌會沿著植體侵襲牙床骨,造成骨質流失,植體周圍的地基不見了,植牙就會容易失敗。

2.做骨質評估-蓋房子要穩固,那地基要打的夠扎實。穩固的骨本就是像「假牙的地基」。骨頭要是足夠,就不用擔心植牙失敗。一般來說,缺牙愈久,缺骨就會愈嚴重。在植牙前,最好先做”骨再生”,讓牙床骨穩固後才開始進行植牙。

3. 咬合不正易失敗-植牙手術因為要依照骨頭現狀,調整植入的位置,所以假牙的咬合設計很重要,否則植體就算成功,在2至3年內也會因咬合不正而宣告失敗。

4. 術後牙周保養-植牙手術後,植體牙周的部份要用雷射做術後保養,清除沾附在植體上的汙染物,才能讓植體長久的使用。

5. 慎選有經驗的醫師團隊-從「拔牙」時就要找到有經驗的醫生,經驗豐富的醫生能幫你把牙拔好,還會幫你未來的植牙基礎打好。

(如果拔牙的醫生沒有幫你修復牙床,對日後的植牙來說,能要付出更大的成本,也比較容易植牙失敗)
 
那你一定還會問種植牙需需要花多少時間?

植牙有微創植牙和傳統植牙
1.微創植牙手術就是在牙齦創造一個很細微的傷口,在傷口內將人工牙根植入,由於傷口小、手術時間短,幾乎不需要縫合,患者腫脹疼痛的程度相對的減輕許多。

2.傳統的植牙治療可能需要3-9個月,但由於技術的進步,可縮短治療的過程,但還是要看治療過程,植體生長的完整度而定,恢復時間要看個人身體狀況。

在手術後,身體需要一段時間復原,以適應栓在牙床上的人工牙根,這中間約需3-6個月,然後在短時間內便可於人工牙根上製作固定假牙。

由於植牙所需的時間相當快速,所以手術前的評估格外重要,植牙手術施行之前,醫生會與患者妥善溝通,透過3D電腦分析牙床位置等。


Reference only : https://www.nidbox.com/forum/topic/8538

 

3) 康健》在2012年9月推出「牙醫沒說的植牙三大陷阱」後,陸續有多位牙醫來信說明臨床經驗是能做假牙就不要做植牙。選其中一篇供讀者參考。
 

我詳細研讀《康健》「牙醫沒說的植牙三大陷阱」之後,同意這篇文章大致所言真實,很少有刊物談論如此詳盡。但還有其他陷阱需要補充,畢竟許多人對於該不該做植牙或假牙仍霧煞煞,且對這部份的醫療品質存著許多迷思,決定寫下多年來的臨床心得,跟大家分享。

Q1植牙較優於復假牙治療?

任何醫療的最大目標應該是:治療者願意提供較省時、省錢、簡單不複雜、安全的診斷及治療方法,且以病人利益為首要考量。

可惜,醫療在資本主義影響下傾向商業化,植牙已不是「林來瘋」而是「植牙瘋」,成為最夯的醫療方法,這是因為多數民眾及牙醫師被誤導的結果。

植牙是缺牙時的治療方式之一,但非首選,是沒有辦法的最終選擇。在許多狀況下,傳統假牙不管是固定或活動假牙,仍能有不錯的效果。

大部份情況都不是非用植牙醫療不可(殺雞不必用牛刀)。但是想在傳統假牙醫療模式中得到高水準的醫療,並不容易,許多醫療者趁機鼓吹植牙有多棒。

執業牙醫30年來,我常接獲假牙不舒適、到處求醫都沒辦法得到滿意解決的病人說:「不知道,也無從選擇何者有較高明醫術的治療者,而困擾不已。」

因為許多病人及醫療提供者不太清楚成功療法的標準,就算病人「感覺還算不錯」,但在達人的檢視下,離成功標準還遠呢!因為病人往往使用植牙一段時間後,不良狀況才會慢慢浮現。

傳統假牙的治療模式比植牙悠久。一項大規模文獻研究發現,傳統固定式假牙10年的生物性併發症,如再度蛀牙、牙周病變、牙髓病變及生物機械性併發症例如假牙鬆脫、斷裂等,約一成左右;但植牙後五年,植體周圍炎(牙床骨、牙齦發炎)、植體零件鬆脫、斷裂、人工牙根及復假牙鬆脫、斷裂、失敗等約二~五成。

Q2植牙屬侵入性醫療,比傳統假牙風險高?

植牙除了傷口有感染的風險,其他像是傷口出血、傷口疼痛、傷口腫脹或癒合不良、局部麻醉風險、因併發症或手術效果不如預期,必要時仍需再度手術及其他治療。

特殊性症狀者如:骨髓炎、蜂窩組織炎、鼻竇炎敗血症、皮下氣腫、臉部皮膚瘀血腫脹,顏面嘴唇、下頷、牙齒或舌頭暫時或永久性麻痺感,開口困難,口內疤痕形成,需要附加額外的手術材料,包括軟或硬組織,植牙失敗再度手術取出,在第二度手術前,人工牙根可能提早外露而看得見。

根據一項研究指出,比較嚴重的還有傷到下頷神經,造成嘴唇、牙齒、舌頭永久性麻痺的約有5~15%。至於其他少見併發症像是傷及舌下血管出血,造成呼吸窘迫而成植物人,或上顎鼻竇手術發炎而致死。

Q3傳統假牙的缺點?

傳統假牙也有缺點,例如會損傷兩邊要固定的自然牙、牙齒有時要抽神經等,不過,多跟治療品質有關,並不是常態。我有個患者上顎、下顎接受植牙,上顎幾年後植體從鼻孔穿出,失敗,做了四、五副全口活動假牙,陸陸續續都出現狀況,令他很不滿意,直到重做全口假牙,才說從此不用假牙黏著劑,吃飯、說話可以比較穩,不會脫落,可以吃比較硬的花生,吃東西也較有味道,體重也慢慢增加。

Q4植牙愈來愈多併發症,造成醫療糾紛?

許多人不知道,人工牙根與自然牙根在先天設計上大不同。自然牙先天具有自我保護功能,避免過多不正常咬力傷害自己及其周圍的支持組織,減少損害。

人工牙根的材質,其大小、方向、型態,無法像自然牙內及牙周膜含有敏銳的感覺神經等構造,用久了會對周邊組織造成損傷而不自知,就像糖尿病病人如果腳部神經失去知覺,受傷時並不自知而易感染一樣。所以,人工牙根無法完全取代自然牙的全部功能。

傳統固定式假牙利用自然牙,當然較具優勢。缺牙時,能夠應用傳統假牙復方式為首選考量。

而且國內外有別,國外高水準國家的傳統假牙治療費用比植牙還貴;國內則相反,傳統假牙復水準普遍不如國際水準,既然植牙收費較高,就會鼓吹植牙,造成浮濫。愈來愈多人植牙(2006年植牙數量是2002年的4倍),當然併發症愈來愈多顯現。

植牙專家Stuart.J.Froum說,原先植牙都是對軟、硬組織較內行的口腔外科及牙周病專家執行治療;現在則是愈來愈多功力參差不齊的牙醫加入行列,當然會增加其併發症,且植牙在大學教育並沒有深入的探討,也沒有臨床實際訓練及經驗,許多牙醫師畢業後,所受的繼續教育多由植牙廠商或私人教師來提供,也未必深入,鮮少認知併發症的林林總總。

並且牙醫師在學習植牙時,講者的成功案例,是高度篩選的結果,避開高風險的病人與病況,號稱高的成功率,只是顯示存活率而已。一項研究顯示,約25~50%的植牙病患,在日後會引起植體牙周炎,造成疼痛、患側不敢咬東西。

 

在水準較高的國家是由對牙周病、口腔外科等較有軟、硬組織處理經驗的牙醫操刀。但植牙前的診斷、治療規劃及植下人工牙根後續的假牙復,仍需具高水準的復科牙醫製作配合。

在國內通常由某一科牙醫統包整個治療過程,其品質如何,許多病人無法分辨。復製作或咬合處理不當,引起顳顎關節障礙,頭、頸、口腔、顏面疼痛等併發症,時有所聞,大部份病人初期時並無大礙,使用一段時間後感覺不適,嚴重時才會再度求醫。

所以,當你遇到牙醫宣稱植牙可以咬較硬的食物,比傳統假牙還好時,就要小心!事實上,自然牙能夠及時分辨咬力的大小,以免咬力過大,傷到自己。

傳統假牙處理好,也照樣能吃比較硬的東西,但有些部分活動假牙及全口假牙能承受的力量僅是自然牙的六分之一,因為植體先天上無自我保護神經。植牙後則自我感覺良好,殊不知長期咬硬的食物,其實就是加速災難的開始。

文獻中常發現利用植入的人工牙根與自然牙合併使用的牙橋多年後,自然牙齒移位,證明人工牙根缺乏運作人體精密的生物機械原理,易產生不平衡,咬合不穩,導致牙齒移位。

其實,不少的復及牙齒美容(前牙美容貼片)科醫師,對顳顎關節其病變原因、分類、診斷、治療的深入了解、以及對咬合因素在整個咀嚼系統各部份的知識擁有得並不多。

咀嚼系統構造包括耳前關節、頭、頸、臉部肌肉、神經、韌帶、牙齒、黏膜、骨頭,其中一個部位發生狀況,都會影響其他組織的健康,環環相扣。

整個系統一旦不平衡,久了就造成各部位的傷害,功能失常、疼痛。肇禍的原因很多,包括植牙後的假牙製作不良,致使咬合不正常、引起顳關節障礙、頭、頸、顏面、口腔、牙齒疼痛,例如頭痛、偏頭痛、耳痛、喉嚨部位講話久了會痛,吃東西、打哈欠耳前關節會痛,關節有彈響,頸部疼痛、喉嚨有異物感、耳鳴等千奇百怪的症狀,到處求醫都不得緩解,屢見不鮮。

Q5如何判斷牙醫師的功力?

首先要能確認診斷、分析關節是否健康穩定,運用各種檢查工具和方法,詳細確認何種關節構造是否有問題?與咬合的關係是否正常?

例如用較精確的半調節式咬合器以及面弓來分析,診斷上下牙齒咬合與顳顎關節是否有異常及不平衡的關係,差異的大小,然後提出全口復健治療方法,包括戴咬合板、咬合調整、假牙復、牙齒矯正,手術整修牙床骨等。如果使用多數技工所常用的簡單式咬合器,製作的假牙絕對會有問題。

咬合大師道森曾經說:「現今畢業的牙醫師能夠擁有咬合知識、咀嚼系統、解剖、生理、下顎骨生物機械原理的完整了解,理念到技術超準的,畢竟是少數!」

多數植牙後的假牙製作不良時,有時病人不會感到不舒服,就是感覺怪怪的,有時不太敢咬硬的東西,等到多年後,才驚覺代誌大條了,整個咀嚼系統各部門會無聲無息、持續受到破壞,例如耳前關節(顳顎)內結構,如軟骨變形、移位、退化等。

總之,缺牙時,條件狀況就算不是良好,高品質的傳統假牙仍是首要考慮的選擇,它比較省時、省錢,較安全且不複雜。(本文作者為資深牙醫師)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6762
 

4) 比植牙更好的選項,是「它」




16世紀統治大英帝國的伊莉莎白女王一世,50歲左右就因缺牙而臉部肌肉凹陷,為了讓自己在大眾面前看起來豐潤、有精神,必須將棉布團塞進雙頰支撐。

@【6月最新出刊】牙科就醫指南,15大牙齒口腔問題全攻略一次看>>
 

現代人有假牙可戴,不必再像女王這麼辛苦。尤其20世紀植牙技術的發明、運用,已成為牙科治療計劃中的正式項目,人工植牙甚至被稱為是人類的「第三副牙齒」。

「但植牙真的是自然牙的最佳替身嗎?」台大醫院牙周病科兼任主治醫師林保瑩提出反思,「植牙是取代缺牙的方案『之一』,是不是最好,要看情形。但如果可以不植牙,是不是也是另一種選項?」
 

植牙耗時花錢,雖然成功率達九成,但仍有失敗風險。在決定是否植牙前,不妨想想:
 

●自然牙真的沒救了嗎?
 

「植牙不是萬能的,自然牙有它的好處與優勢,」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一般牙科系主任陳必綸強調。
 

「自然牙的結構、形態都比植牙好,」他說。
 

自然牙還有牙周韌帶支撐,當牙齒受到撞擊,或咬到硬物,牙周韌帶會分散力道、保護牙齒,但植牙沒有牙周韌帶,就是硬碰硬了。
 

林保瑩指出,植牙取代的多是已蛀得太厲害的蛀牙、嚴重牙周病無法留下的牙齒、部分咬裂的牙齒。如果蛀牙或牙周病還可治療、或牙齒一有裂傷就修補,就有機會儘量保留自然牙,而不是抱著「反正遲早要拔,不如早點拔」的想法,直接跳到拔牙、植牙。「比植牙更好的首選醫療,就是趁自然牙在可修復時好好照顧,儘量不要植牙。」

 

重點是,民眾必須關心牙齒健康,定期檢查,在發生小問題時就接受治療,才能延長自然牙的生命,「預防永遠勝於治療。」
 


 

●植牙是缺牙時的唯一選項?
 

如果自然牙因牙周或是齒質嚴重破壞,已保不住,必須拔牙,接下來就面臨「缺牙時是裝傳統假牙好,還是植牙」的選擇。
 

「做傳統假牙還是植牙,各有優缺點,沒有一定對錯,必須依個人全身及局部條件評估、時間及經濟考量,擬定適合的治療計劃,」陳必綸說。比如:
 

■如果缺牙處的前後兩顆鄰牙已需要修補,比如根管治療後的牙,或原來戴牙套,那麼可以拆掉牙套,連同缺牙做成3顆固定式假牙(牙橋),不見得需要植牙。
 

■如果缺牙處的兩顆鄰牙很健康,自然牙磨小太可惜,那麼植牙就較有優勢。長期追蹤來看,做1顆植牙和3顆假牙,成功率差異不大。
 

■如果缺牙區太長,便不適合傳統方式的牙橋,必須用活動式假牙或植牙。
 

跟醫師充分溝通,仔細思考,有需要時可以問第二意見,才能替缺牙找到適合的治療方式。
 

傳統牙橋、活動式假牙與植牙各有優缺點
 


圖片來源 / 鄭佳玲繪 2018/06/04 · 作者 / 張靜慧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7311
 

5) 在十五年前的台灣,如果你(妳)有牙齒被拔掉想要做假牙的話,牙醫師對患者的建議不外乎固定式的牙冠牙橋或是活動假牙。

傳統活動假牙是以金屬勾掛在旁邊的牙齒,吃過東西後或睡覺時,要取下來沖洗再浸在水中,比較不方便,戴入或取出時可能容易變形,又咀嚼東西時比原來的牙齒力氣小,有時容易遺失;而固定牙橋則須修磨缺牙區兩側的鄰接牙齒,犧牲兩顆鄰牙部分的齒質,再三顆一起套起來,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缺一顆牙要補三顆。

如果你(妳)的牙齒全都掉光了,那只能做全口假牙,因全口假牙沒有任何牙齒可依靠,只靠假牙與牙肉間的吸附力,所以在吃東西時容易鬆脫,又咀嚼的無力感常使患者對牛排館望之卻步,而上顎大部份的牙肉的味覺組織因被龐大的假牙所覆蓋,更是食而無味;有時在打噴嚏時甚至會飛出口外,尤其經常鬆脫掉出更是困擾著全口無牙患者,而影響其生活品質。為了克服或改善上述種種傳統假牙的問題,十二年前本院牙科率先引進「植牙」的技術。


 

植牙就是把鈦金屬做的人工牙根(植體)植入口腔齒槽骨中,當作類似牙齒的原有之牙根,等三至六個月植體與骨頭緊密結合後,才在鈦金屬牙根上製作假牙,以恢復其美觀及咀嚼功能。如果顎骨太薄或太少,可以藉植入骨粉做骨誘導再生術或是做鼻竇提昇術,但必須等較久的時間,待植體與骨頭緊密結合後,才可以製作假牙。

 

而上述的假牙又可分為固定和活動兩種!口腔植牙術最早被應用於全口無牙的病患。在全口無牙的患者,依各人的條件不同,我們可選擇植入二根的人工牙根來支持活動假牙;植入愈多根,所得到的支持力愈大,假牙愈穩固,咀嚼也愈有力;植體夠多時,也可製作固定式的假牙。

植牙發展到現在並非只有全口無牙的病患才用。不論是單顆、多顆、全口無牙,或是需要全口贗復復健的病患,均可考量。


 

植牙它的優點為:
(一)咬合力幾乎可恢復至原有牙齒的水準,這點是全口活動假牙所完全不能比的。(二)可以減少齒槽骨的吸收。
(三)如果是單顆牙或少數幾顆缺牙,可以不用磨掉旁邊鄰近的健康牙。
(四)固定式的作法不再像活動假牙,需要拿上拿下,便利多了。
(五)在美觀上,如果條件許可的話,其效果看起來可與自然牙差不多,也沒有像活動假牙的金屬掛勾有礙觀瞻。
(六)活動式的作法,亦可以穩定活動假牙、增加咀嚼效率。

其缺點為:
(一)價錢昂貴,因植牙所需的材料生物相容性必須很好,加上醫師的專業訓練使得價錢大大提高。
(二)療程需要較久時間,種完植體約三至六個月以後,才可以開始製作假牙。

 

通常植牙成功率在五年內為九成以上,十年為八成以上,如果想要有高的成功率,在植牙前必須詳細的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包括全身性疾病還有家族性疾病等等...。

另外,清潔乾淨、正確而有效的口腔衛生習慣,及定期的回診與保養,亦是植牙長期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此點與任何型態之假牙,維持長久的方法是一致的。


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9103/4910.htm
For reference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