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壢天晟醫院醫療副院長兼神經外科主任
接受脊椎手術前必須三思的問題
--- 如何評估一位脊椎外科醫師?
脊椎手術到底安不安全?
許多脊椎患者排拒接受脊椎手術的主要也是根深蒂固的原因,是怕手術造成半身癱瘓,站在脊椎神經外科醫師的立場,雖然我了解發生這種不幸的機率是千分之一,但是以患者的角度來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就是一場無法挽回的悲劇,因此我在此提出幾點,供大家在接受脊椎手術前必須考慮的問題.
第一.您的症狀和檢查結果有否強烈的關聯?
常看到在大醫院脊椎手術後不理想的病例,多數都是患者的症狀和在大醫院做的昂貴檢查結果不配合,例如:一位五十歲工人,抱怨無法彎下脖子工作,雖然四肢反射增強,但是他不感覺手腳麻痺無力,也沒有走路僵硬等症狀,只是因為在林口某家大醫院做核磁共振檢查時,有頸椎狹窄,所以醫師建議做後側椎弓切除術,手術後他還是無法彎下脖子,於是到另一家醫院做手術後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第六七節頸椎沒有手術到,還是頸椎狹窄,於是又有醫師建議他在切除兩節,甚至有醫師建議他從後側做內固定手術,O! My God !,這麼一來他還能工作嗎? 和我住在同一社區內的張老先生,抱怨四肢偶而會麻麻的,但是一樣感覺神經正常沒有手腳無力,也沒有走路僵硬,還天天去爬山健行,他在台北某家大醫院做核磁共振檢查時,同樣有頸椎狹窄,所以醫師建議做後側椎弓切除術,他來請教我的意見,我建議他小心別跌倒,除非發展到手腳無力或是走路僵硬才考慮手術,到今天為止,又過了七年,這位張老先生活的好好的.從這兩個例子看到一個是白挨手術了,另一個不手術也不需要手術,如果患者的症狀和檢查結果不配合,手術不但冒險,而且也不會改善症狀.
我在醫學中心打拼了十二年,看遍各種所謂的大牌名醫,不僅門庭若市,而且每次手術都排了十幾位患者,但因為大排醫師要準時下班,所以同一時間在三到四個手術室內,都是同一位大牌名醫的病人在手術,想想看,一位患者手術時間需要3-4小時以上,大牌醫師如何能親自同時為這三到四個病人手術呢?實情是由住院醫
第二.要注意為您安排手術的醫師是否能親自為您手術.
我的理念是,手術是一條單行道,如果手術不理想,很難補救,病患來找我手術,必須給患者一個最大的機會,我很不願意由住院醫
正如我之前所述,由於醫學中心負有教育住院醫
第三.在大醫院手術有比較好嗎?
自從健保制度實施以來,醫院為要縮短病人住院天數,設下各種疾病標準住院日數,如果病人住院超過標準住院天數,醫院行政方面就會叫醫生寫書面報告,或是不給醫師診療費,逼得醫師只好叫病人早早出院,因此發生許多病人回家後問題才浮現,又回去住院或是病情惡化.在中小型醫院因為床位不像大醫院擁擠,所以在住院日數上會較放寬,比較不會趕病人出院,醫療品質比較好.同樣的,在門診大醫院擁擠,醫師沒時間詳細問診,只好靠儀器掃描,病人也無法了解自己的病情,所以發生"三長一短"..在中小型醫院門診量較少不像大醫院擁擠,所以醫師比較有時間詳細問診檢查解釋病情,醫療品質比較好.
其實在中壢天晟醫院,脊椎手術所需要的設備相當齊全,我們在這裡能執行大多數的脊椎手術,因此我鄭重呼籲各位患者可以就近接受由專科醫師親自為您手術,而不需要千里迢迢的去當實驗品.
第四: 您的醫師是否趕得上時代的潮流,可以提供您最新最好的治療方法?
很多患者都仰慕到大醫院找名醫,卻不知道有一些所謂的名醫,他的知識及技術還停留在20世紀,不僅不懂最新的治療趨勢,從他們的心理還強烈排拒新治療的方法,
舉例而言:我在新竹遇到一位聯電主管,他因為跳水傷到頸椎,經過我的診治,發現他的問題在頸椎第一二節先天性狹窄加上受傷,以致傷到頸髓,同時頸椎第五六節略有椎間盤突出,我建議他先做頸椎第一二節減壓手術加上後位固定術以免發生半身癱瘓.後來他到林口某醫學中心,那裡的名醫建議他做頸椎第五六節椎間盤切除術,但為建議如何治療更急迫的頸椎第一二節滑脫.可能這位名醫太忙了,忽略這位科技新貴頸椎第一二節的問題的嚴重性遠超過頸椎第五六節椎間盤突出;這位新貴又到台大醫院,求診於另一位名醫,他也同意這位新貴的主要問題是在頸椎第一二節狹窄及滑脫,但他建議作枕骨到第四頸椎切除及鋼環鋼索固定術,這種手術法在今天的醫學上已是較落伍的方法,表示台大名醫不熟悉頸椎第一二節減壓手術加上後位固定術這種較新的手術法,因為頸椎第一二節骨釘內固定術需要較高的技術,台大名醫不見得有經驗.
以腰椎椎體護架的手術適應症為例,很多神經外科及骨科醫師只知道其中1,2項適應症,完全不知道在教科書及文獻上提到多於9項的適應症,這樣一來不僅他們的患者在手術後可能會復發,還排擠如我等熟知這項手術及適應症的專家,可見大醫院名醫對治療脊椎問題的觀念,可能還很落伍呢!
當實驗品的下場如何?從以下的報告可以想見:
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2002年的統計,前次脊椎手術失敗而需要再次手術的脊椎疾病,以復發性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及脊椎手術後不穩定最多.研究發現脊椎手術次數越多,併發症越多,病患的滿意度也越低,平均第二次手術距離第一次手術為三年三個月,第三次手術距離第二手術為二年三個月,大約百分之一到二的脊椎手術患者手術後結果不理想,如果以藥物復建三個月後仍未改善,則可能需要再次手術,因此在手術前一定要慎選脊椎外科醫師,一次成功,徹底治療,將風險降到最低.
|
第一次手術 |
第二次手術 |
第三次以上手術 |
滿意度 |
93% |
67% |
41.2% |
併發症 |
0.1% |
1.4% |
13% |
http://www.tcmg.com.tw/pain-www/spine2/spineop/note.htm
2) 微創脊椎手術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現階段的脊椎手術已邁向更精密的微創醫療,微創脊椎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MIS)常用於脊椎不穩定、骨刺、椎間盤突出、脊柱側彎或脊椎腫瘤等疾患,手術目的使之穩定脊椎體和脊椎關節問題或緩解受到壓迫的脊神經。
與傳統開放式脊椎手術不同,微創手術方法可以更快、更安全,並且能縮短恢復時間,主要原因是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微創脊椎手術對肌肉和軟組織的創傷較少。
▲微創脊椎手術的好處是:
2. 手術失血較少。
3. 降低肌肉損傷的風險,因為需要較少或不需要切割肌肉。
4. 降低感染和術後疼痛的風險。
5. 從手術恢復更快,減少康復時間。
6. 手術後減少對疼痛藥物的依賴。
此外,部份的微創脊椎手術可於門診手術進行,僅採局部麻醉,因此對全身麻醉的不良反應的風險也就少了許多。
關於手術的風險,微創脊椎手術與任何外科手術相同,無論種類、切口面積多小,多麼簡單的手術,都有相對性的風險,包括:
- 可能對麻醉藥物的不良反應。
- 手術期間出現意外的出血。
- 局部傷口感染。
▲什麼情況可使用微創方式進行脊椎手術?
- 退化性椎間盤疾病
- 椎間盤突出(圖二)
- 腰椎椎管腔狹窄
- 脊椎畸形如脊柱側彎
- 脊椎感染
- 脊椎不穩定
- 椎體壓迫性骨折
- 脊椎腫瘤
【神經外科】何謂微創脊椎手術?
▲微創脊椎手術是如何進行的?
由於脊神經、椎骨和椎間盤位於身體內部深處,任何進入脊椎區域的方法都需要將肌肉組織移開。傳統的腰椎手術是從腰椎中間劃開傷口後,把肌肉組織移到椎關節外側,因此椎板切除的範圍及破壞範圍較大;而微創脊椎手術則利用小切口和引導器械(如圖三),以及通過切口的微型攝相機來進行。另外,與一般人的觀念相反,雷射很少用於微創脊椎手術。
▲ 有許多方法使微創脊椎手術的創傷降到最小,常見的技術包括:
- 使用管狀撐開器進行手術:
此技術可以使肌肉不受破壞,外科醫生藉由小切口進入手術。通常還會利用內視鏡或顯微鏡來輔助執行手術,待手術完成,即可移除管狀撐開器。根據所需手術的程度和類型,切口通常很小。
- 經皮放置螺釘和固定桿:
根據病患的情況可能需要放置固定物,如螺釘和固定桿,以穩定脊椎或固定脊椎來促使脊椎骨融合。用於放置螺釘的傳統方法需要從脊椎的表面去除大量的肌肉和其他組織。
然而,脊椎微創手術的經皮(其意味著“通過皮膚”)放置螺釘和固定桿,通常從相對小的皮膚切口插入。借助X光影像,使螺釘穿過皮膚放置在期望的路徑上並進入脊椎椎骨,再將固定桿連接和固定螺釘。
▲ 我是否適合微創脊椎手術呢?
假如您的主治醫師能夠提供治療方式包括:傳統開放手術或微創脊椎手術,這都是您治療脊椎問題的選項。因此,在決定手術前,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了解自己的病情、不同手術的方式、術後照護方法及手術的費用,或是有無相關替代治療方式,以及對術後恢復程度的期望。
在某些病況下,微創脊椎手術不如傳統的開放性手術安全或有效。若是這樣,您的醫師能夠告知您不同手術相對的風險和好處,還有一些情況是微創脊椎手術無法達成的。因此提醒您,手術前充分的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與溝通,了解適合自己的微創脊椎手術,是非常重要的。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文/神經外科 劉善傑 主治醫師
3) 2017年11月7日 三軍總醫院
微創導航脊椎手術:國家的認證,品質的保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BHx45FXDA8
受訪 : 神經外科部 /湯其暾醫師 微創手術加上脊椎術中導航,醫病雙贏,醫師放心,病人安心。
4) 20170719 康寧醫院 人體實驗室 走進開刀房 直擊脊椎微創手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G-F3vdmh5g
「站不久、坐不久、走不遠」是腰椎退化者常見現象;嚴重的話,疼痛會從臀部延伸到大腿外側,甚至到腳背處,痛到走不了。傳統手術傷口大,風險高,恢復期久;最新的脊椎微創手術,傷口不到3公分,恢復期很短。什麼是脊椎微創手術?這項手術又是如何進行?人體實驗室帶您走進手術房,直擊整個開刀過程。
5) 下背痛,Bye! Bye! 先進骨科手術介紹─微創腰椎椎間融合術
亞東紀念醫院 骨科 鮑卓倫醫師
醫療材料是昂貴的,微創脊椎手術尤其是。台灣的腰椎滑脫患者何其幸福,除了有先進的自費微創腰椎後固定系統,也有健保給付的傳統腰椎後固定手術醫材可以選擇。敏盛醫院當然也提供最新一代的微創腰椎後固定系統,但也常聽到負擔不起自費醫材患者的心聲。
一位六十歲左右的病人兩手稱著腰來到門診求診,他說腰彎背痛讓他的腰桿挺不起來,坐也痛,站也痛,坐立難安,雙腳還不時又麻又痛。醫師說這是所謂的「姿勢性下背痛」和「坐骨神經痛」,在看過X光片後給了一個診斷「椎間滑脫」,並建議進一步檢查後手術治療。
所謂「椎間滑脫(spondylolisthesis)」就是椎體之間的錯位,可能是退化引起,也可能是椎弓骨折引起。人體的脊椎共有三十一節,成年之後除了薦椎及尾椎外,所有的椎節都是可動的,而椎節之間所以能夠穩定,有賴於其間的椎間盤、小面關節以及許多韌帶來維持, 當這些組織病變或退化時,脊椎就不再穩定而引起錯位,並引起所姿勢性下背痛(mechanical low back pain),這種下背痛相當特殊,在某些姿勢時不會引發疼痛,但在某些姿勢如身體前傾刷牙、洗碗或搬東西時則特別疼痛,有時會痛到讓腰桿直不起來,必須用雙手支撐腰部或使用護腰保護,才能讓腰桿打直減輕疼痛;椎間盤病變或椎間滑脫越嚴重,姿勢性下背痛就會越明顯。
滑脫程度越嚴重擠壓到脊椎神經的可能就越大,而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坐骨神經痛 (sciatica)了。典型的坐骨神經痛為刺痛及麻痛,有時伴隨令人難受的灼熱感,在彎腰或抬腿時會使症狀加劇。最常見的腰五 (L5) 坐骨神經痛會延伸至大腿外側、膝蓋、小腿前外側或腳背等區域,而薦一 (S1) 坐骨神經痛,則會向下延伸到大腿後側、後膝蓋窩、小腿肚或腳底等區域。除了坐骨神經痛之外,神經壓迫還可能引起各種神經症狀,感覺神經受損會導致下肢麻木、刺痛感、有些病人甚至連走路時拖鞋掉了都不自知;若運動神經受損則會導致下肢無力、跛行 ,時間久了之後可能導致肌肉萎縮難以恢復;由於脊椎神經也控制膀胱及排便功能,所以也有可能造成大小便困難或失禁,此時必須緊急手術治療,否則就會演變成不可逆的神經損傷。
手術包括幾個重點:一、神經減壓;二、以內固定器矯正椎間滑脫及穩定脊椎;三、脊椎融合以穩定不正常的脊椎結構。傳統脊椎手術將椎弓及椎板等重要結構完全切除以緩解神經壓迫,以椎根螺釘 (pedicle screw) 系統固定椎節並加以復位,最後以移植骨進行脊椎後外側融合,雖然可以達到治療的目的,但手術傷口動輒十幾二十公分,最簡單的兩椎節手術失血量也要500毫升左右,術後必須使用強效止痛藥止痛,臥床及住院時間長,並需要長時間的復健及恢復;最重要的是傳統手術對脊椎及周邊的肌肉進行過多的破壞,容易導致背部肌肉纖維化,引起背部僵硬無力以及長期的下背酸痛。針對以上的諸多缺點,亞東醫院骨科引進最先進的微創脊椎手術系統進行手術,讓手術傷口大幅減小,但卻可以在極小的脊椎結構及肌肉傷害下進行神經減壓及內固定。骨科擁有符合國際標準的「骨銀行」,可以提供豐富的異體移植骨,配合先進的椎間融合器 (interbody cage) 可以大幅提高融合的成功率並重建脊椎的正常結構。而採用經椎間孔路徑進行椎間融合 (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則可以讓神經損傷的風險降到最低。
從西元2008年到現在,我們已經進行了約60例手術,兩椎節手術的傷口大約三公分左右,三椎節手術的傷口也只要四公分左右,手術失血50至100毫升,椎間融合的成功率將近100%,尚未發生神經損傷的病例。大多數的病患在手術後第二或第三天可以下床行動,但術後需穿著背架保護約三個月的時間。這樣的微創椎間融合術也可以應用在嚴重的椎間盤病變及復發性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
許多人聽到脊椎融合手術可能會相當納悶,為什麼要把原來可動的脊椎融合,變成不會動的呢?那不就整個背硬梆梆的嗎?其實並不盡然;單純一到二椎節的融合手術並不會對脊椎的活動性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更長椎節的融合手術就可能對脊椎活動性造成影響,這些細節必須在術前與醫師詳加討論。
椎節間滑脫會導致下背痛,嚴重時可能導致脊椎神經受到壓迫
A 術前X光片呈現嚴重椎間滑脫;B術後X光片呈現完美的復位;C為圖示椎間融合器及內固定椎根螺釘
A為傳統手術傷口約13公分;B為微創手術所使用的內視鏡器械及小傷口
A為傳統手術癒合後的傷口;B為微創手術後留下的小傷口
https://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2418
6) 脊椎微創手術─害怕脊椎手術病人的救星!
佳里奇美醫院 神經外科 主治醫師 | 林思維
生活及工作環境中長期不良的姿勢,容易引起退化性脊椎病變,壓迫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慢性下背痛、間歇性跛行等。大部分診斷後,經由改善生活習慣、接受復健及藥物治療等,有機會緩解症狀。少部分經積極治療沒有改善甚至惡化的病人,則須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但在一些鄉下、偏遠地方,至今仍到處謠傳著如某隔壁鄰居十多二十年前脊椎手術後癱瘓、接受脊椎手術一定會比原來更糟等的負面結果,導致許多脊椎病人就算已受背痛折磨許久,神經壓迫已嚴重至疼痛、痠麻不堪,甚至肌肉萎縮及無力,仍到處尋求偏方、推拿整脊等,沒有改善反而拖延了治療的黃金時間,造成不可逆的神經損傷。大部分的脊椎病人不敢接受手術的最重要原因有二:一是害怕神經損傷造成後遺症,甚至永久癱瘓;另外,則是恐懼手術後所必須經歷劇烈的傷口疼痛,以及復原期間必須長時間臥床的痛苦。
一名居住於本院區附近的62歲女士,下背疼痛至少四年,多年前至醫學中心檢查,診斷為腰椎第四五節滑脫合併脊椎狹窄,醫師建議手術,卻因害怕手術後傷口疼痛及癱瘓風險,不敢接受手術治療。多年來一直間斷性的復健,疼痛不但沒有改善,還越顯惡化,最後無法坐或站太久,而且合併右腳痠麻。其先生今年一月,因患有頸椎骨刺造成嚴重肩頸疼痛,經介紹至本院神經外科接受頸椎顯微手術治療,術後復原良好。先生便鼓勵太太前來神經外科門診就診,並於今年二月接受脊椎微創骨融合手術。手術後除了沒有自己擔心的傷口疼痛問題,折磨了多年的下背疼痛也得到改善。
近二十年來,各種外科微創手術蓬勃發展,例如腹腔鏡手術技術的精進,已漸漸成為許多腹部手術的主流,改變了以前“大手術就必須大傷口”的舊有觀念。大部分人對脊椎手術的印象就是術後背後一條至少十幾二十公分的垂直蜈蚣(傷口)。自90年代開始,國外脊椎外科醫師開始嘗試使用小傷口治療脊椎疾病,因微創脊椎手術需要較高的手術技巧,當時只適合用在簡單且短節數脊椎病變的病人,約十多年後引進台灣。隨著手術器械的改良及脊椎外科醫師技術的進步,這種技術漸漸使用在較複雜的個案身上。微創脊椎手術經由較小的傷口,在特殊器械的使用之下,可以減少肌肉組織、韌帶及骨頭的破壞,手術中流血量少,術後因組織破壞少而減少傷口疼痛,及組織修復後可能帶來的慢性背痛。
一位81歲伯伯下背痛困擾許久,經過多年復健不但沒有改善,這一年來背痛更加嚴重,雙腳痠麻、抽痛,每晚不得安眠。核磁共振檢查為腰椎三四、四五節滑脫及嚴重脊椎狹窄。伯伯患有心律不整,幾個月前在醫學中心接受電燒手術,現仍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年紀大和心臟疾病,是病人和家屬一直不敢接受手術治療的主要原因。但,伯伯的疼痛已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及心情。家屬從旁聽說了脊椎微創手術,帶著伯伯前來本院求診。經過評估及仔細討論後,伯伯於今年八月接受了微創脊椎減壓及骨融合手術。由於有心律不整,為降低心臟、腦血管風險,在和麻醉團隊討論後,術前並沒有停用抗血小板藥物,而術中流血約100多cc,沒有輸血。伯伯手術後沒有使用自控式止痛劑,傷口也沒有太大疼痛感,經口服止痛可緩解,隔天便下床活動,而術前的脊椎疼痛、下肢痠麻皆已明顯改善。
必須提醒大家,不是每種脊椎引起的疼痛皆需要接受大手術,大部分脊椎問題是可以靠保守治療,如藥物和復健得以改善。而脊椎微創手術,除了上述的微創骨融合手術外,還有內視鏡脊椎手術、椎間盤成形術等。不同脊椎問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及選擇,建議有相關問題者接受神經脊椎外科醫師的評估、檢查,相互討論,擬訂適當的治療計劃。而真正需要手術的病人也無需害怕,脊椎微創手術的發展,改善了術後疼痛,可以提早下床活動,復原更快速。更重要的是,顯微技術和微創手術的結合,大大提升了手術的安全性,降低神經損傷的機率。
佳里奇美醫院神經外科,自民國102年8月開始發展神經脊椎手術至今已兩年,近一年接受脊椎微創手術的個案有非常顯著的增加,主要是附近民眾漸漸對微創脊椎手術有所認識,且接受脊椎微創手術治療的病人手術安全性及滿意度相當高。
http://www.chimei.org.tw/main/cmh_department/59012/magazin/vol111/vol_111_38.html
7) 讓無力負擔自費微創醫材的患者,也享有「脊椎微創手術」的福利。
醫療材料是昂貴的,微創脊椎手術尤其是。台灣的腰椎滑脫患者何其幸福,除了有先進的自費微創腰椎後固定系統,也有健保給付的傳統腰椎後固定手術醫材可以選擇。敏盛醫院當然也提供最新一代的微創腰椎後固定系統,但也常聽到負擔不起自費醫材患者的心聲。
為此,敏盛綜合醫院神經外科張明元主任的團隊,反覆研討多年傳統與微創的腰椎後固定手術經驗,透過手術技術的改良,利用健保給付的醫材,讓無力負擔自費微創醫材的患者,也享有「脊椎微創手術」的福利。
腰椎滑脫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是指腰椎的椎體往前移位,造成腰椎神經壓迫或神經根拉扯,因而產生腰痛或坐骨神經痛的症狀,有些患者會伴有椎管狹窄症的症狀,通常在走一小段路後,兩下肢產生疼痛且麻木的現象,必須休息片刻才能緩解。退化性腰椎滑脫好發於五十歲以上的中年人女性,導因於腰椎關節的長期退化而造成不穩定。根據統計,約5%的人口有腰椎滑脫症,但是只有極少數的人會產生疼痛等症狀,其中因症狀較嚴重,需要開刀治療者只有10%左右。
腰椎滑脫的手術治療目的大致分為固定及減壓。藉骨融合及內固定手術來達成腰椎的穩定,若患者併有神經壓迫情形則需進行椎板切除減壓手術。此外,利用椎體間支架(interbody cage)的植入,可增加骨融合及內固定術後的穩定性。手術方式通常由腰部後方施行內固定及植入椎體間支架,故此種手術方式統稱腰椎後固定手術。
近年來微創腰椎後固定手術越來越普遍,可減少傳統腰椎後固定手術對脊椎及周邊的肌肉過多的破壞。
敏盛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部張明元主任表示:神經外科團隊累積多年自費微創及傳統腰椎後固定手術經驗後,經過團隊間相互討論,除了少數腰椎變形嚴重的患者之外,我們已經可以利用健保給付的醫材,透過手術方式及器械的改良,實行微創腰椎後固定手術。
使用健保給付醫材實行微創腰椎後固定手術,可達到與自費微創腰椎後固定手術相似的效果,因手術中顯微鏡視野下可直視骨釘入點,故可降低骨釘造成的神經傷害風險。此手術方式相對安全且經濟,但手術醫師需要較高的技術門檻。
利用健保給付醫材,行微創腰椎三節後固定術及兩個椎間支架置入,病患傷口兩側各只需四公分,且周圍組織破壞少,術後不需放置引流管,患者隔天可下床活動,約三天至五天後可出院。
http://www.taiwanhot.net/?p=446642
8) 脊椎微創手術有健保!訓練核心肌群防骨刺
你有骨刺嗎?骨刺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困擾,也是一種口語化的稱呼,指的是「退化性脊椎病變」,包含椎間盤突出、神經管狹窄、脊椎滑脫,常造成下背痛、坐骨神經痛、跛行。
骨刺常常痛得讓人受不了!該怎麼辦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曾仁河表示,退化性脊椎病變的治療方式分為兩大類,一種是「非手術治療」,也就是藥物與物理治療,另一種則是「手術治療」。
藥物和物理治療 緩解骨刺病症
藥物治療包含各式消炎止痛藥、類固醇,物理治療包含各種穿透式熱能療法與牽引(拉腰),也可以涵蓋中醫的推拿與針灸。為避免病情惡化,骨刺患者須經過脊椎外科醫師與復健科醫師的診斷,才能獲得正確的治療與復健。
脊椎微創手術 破壞少恢復快
如果神經壓迫嚴重,或是脊椎因滑脫而結構不穩定,就可能需要手術治療。現在已有先進的微創手術,針對神經減壓的部分,可以達到與傳統手術一樣的效果,而且因為對骨骼、肌肉、組織的破壞較少,因此患者的疼痛感輕、體力復原快,可以更早回復活動力。
標準脊椎微創手術 健保全額給付
不少民眾擔心,微創手術是否需要動輒十幾、二十萬的高額費用。曾仁河醫師強調,脊椎微創手術不一定要自費,手術使用的骨釘和椎間融合器,只要審查核准後都有健保給付。也就是說,在完全健保給付的狀況下,是可以完成標準脊椎微創手術的。
自費醫材項目多 可諮詢不同醫師
不過,由於自費醫材的種類很多,包含高速鑽頭、顯微鏡內視鏡無菌套、止血凝膠等,而經皮穿刺骨釘、特殊金屬製的椎間融合器、導航設備(包含雷納生機器手臂)等屬於費用較高的項目。
是否使用自費醫材,與手術醫師和病患自己的考量都有關係,患者可以多方諮詢不同的醫師。
維持同姿勢勿太久 強化核心肌群護脊椎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減少骨刺產生是根本的保養之道。曾仁河醫師提醒,無論是低頭滑手機、打電腦或是坐著看電視,同一個姿勢都不要維持太久,中間一定要變換姿勢、適度休息,或是起身活動。搬動地上的重物時,務必蹲下拿取,不可用站姿彎腰去拿,以免對脊椎造成負擔。做家事時,可以穿戴護腰,加強對脊椎的保護。
除此之外,適度運動加強核心肌群,也能強化肌肉對脊椎的保護作用。民眾可以接受專業教練的指導,或是在家平躺在瑜珈墊上,雙腳拱起與地面呈九十度,再重複將臀部抬起、放下的動作,視個人情況重複約20下,也是不錯的訓練方式。
民眾在家可以做簡單的運動,加強核心肌群,強化肌肉對脊椎的保護。
脊椎微創手術 有人不當牟利
近兩年來,台灣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有突飛猛進的發展,甚至吸引許多東南亞國家醫師前來取經,台灣手術技術與經驗已足以傲人地和國際分享。但是讓人失望的是,國內仍有利用「新瓶裝舊酒」方式來鼓吹微創手術,事實上卻是置入高價植入物了事,沒有替病人做根本治療,讓病人有被迫二次手術之虞,令人憂心與汗顏。
傳統脊椎手術須大範圍地將肌肉層分離,對神經肌肉層的傷害大且出血量大,術後的恢復期長,對病患及家屬而言都是一大負擔。雖然還發展出顯微手術,醫師的手術視野,有倍數放大效果,但是同樣有破壞肌肉組織的傷害。有別於此,微創手術的發展,無異是許多病患及家屬的嶄新希望。
各類微創的脊椎手術也應運而生,包括融合術、置入植入物、打骨釘,或固定術等,更有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以高科技、高技術為病患帶來創傷小、對組織破壞少、出血少、恢復快等優點。
有鑒於此,脊椎微創手術可說是未來發展的新趨勢,但不論是使用材質或手術新技術都應以病患考量為第一優先,而非以「微創」兩字牟利,尤有甚者以微創無鋼釘為名,實際上卻以蒙蔽方式,改以矽膠材質的植入物置入人體,其置入的方式不僅仍須剪開脊上韌帶、脊中韌帶、撐開神經孔,對組織造成大範圍破壞,且此手術方式早在廿年前即有之,那即是打著微創無鋼釘之名,對微創手術進行過度包裝與行銷的手法,有不當招攬之虞。
何況此方式,還未對病人做神經減壓,沒能根本解決病人的問題,加上矽膠材質置入物會隨著時間出現疲乏,有其使用期限,病人花了大錢,誤以為接受微創手術,卻仍有被迫接受二次手術的機率。這種只為謀取利益,不顧病人死活的手法,令人不齒,也成為台灣脊椎微創手術發展的最大絆腳石。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201190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731/post/201802090009/
9) 脊椎手術是可以很安全的
常常有人問道:脊椎手術安全嗎?開完刀後,是否會下肢癱瘓不能動了呢?足見一般民眾對脊椎手術多半抱持不信任的態度。但是,近年來由於老年人口的增加,退化性關節病變的病例相對地增多。在這些病變中,有一部分的疾病是發生在掌管人體支撐系統的脊椎身上。雖然醫師們對於絕大多數的這類病患會先採用藥物或復健治療,但是當這些保守性的治療都無法奏效時,外科手術就必須上場以防止疾病的惡化,並達到治癒的目的。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脊椎是一個包含許多神經、血管的地方,是一個神聖不可侵犯之處。要接受此處的手術,必須有甘冒嚴重術後併發症的決心。如果手術不成功怎麼辦呢?由於人們對脊椎手術的不瞭解,加上耳濡目染、道聽途說,及早期一些失敗的傳聞,使許多病患心生畏懼。寧願因神經受損而殘廢,也不願捱這一刀。其實,這個觀念在醫療科技突飛猛進的現代,已逐漸在改變。由於手術技術的進步及器械的改良,脊椎手術是可以很安全的。
以最常見的脊椎椎間盤突出(俗稱骨刺),導致神經受到壓迫的病患為例。大多數的患者可經由保守性的治療得到症狀的緩解。但是,仍有少數的病患,因神經壓迫過於嚴重或時間過長,產生了感覺、運動、甚至於大小便功能受損的現象,這時往往需要外科手術的介入才能阻止病程的惡化。但是,由於根深柢固的觀念,深怕開完刀後下半身癱瘓,故捨棄手術而尋求另類療法之人比比皆是。徒然喪失了治療的先機。其實,這類型的疾病可經由顯微手術或內視鏡手術,輕鬆地將骨刺切除,而解除神經的壓迫,達到治癒的目的。傳統的手術,病患術後至少需臥床一週,且需穿戴背架。現今的顯微或內視鏡手術,由於傷口小、破壞少,病患往往在術後四到八小時即可下床,並可免除穿戴背架的負擔。最重要的是這種手術的安全性很高,並已逐漸取代了傳統的脊椎手術。這是醫療科技的進步。
另外,對於脊椎因壓迫性骨折而導致的腰酸背痛的病患而言,許多病患寧可每日忍受背痛之苦或聽信偏方的神奇療法而不願接受手術治療。因為,傳統的手術必須將金屬支架植入體內以增強脊椎的穩定度。這是一種破壞性很大的手術,病患必須忍受術後劇烈的疼痛,一般民眾的接受度自然不高。拜科技之賜,脊椎重塑術將醫用水泥經皮膚打入脊椎體以增強其穩定度,既無傷口,又可免除術後疼痛,對於這類病患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
由以上兩個例子可知,科技不斷進步,人們的想法也不斷進步,以前無法做到的,現今已可輕易達成。全世界的醫療從業人員無不挖空心思以尋找最安全的治療方式,所以,脊椎手術是可以很安全的。術前與醫師充分的溝通,將有助於消除心中的恐懼而一起對抗疾病。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神經外科 主治醫師 蔡明成
http://www.skh.org.tw/DR/docs/diseases_08.htm
10) 「脊椎滑脫」 微創手術速恢復
▲醫師林琮凱提醒,慢性下背痛的患者,平時可做核心肌群運動,才能有效支撐腰椎。(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提供,下同)
台中50歲何先生從事搬運粗重工作,日前出現背痛症狀,起初以為是工作勞累,但逐漸痛到無法彎腰,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就醫檢查發現為「椎弓解離」所致,雖然弟弟力勸不要開刀,擔心「萬一開壞癱瘓怎麼辦」,但他仍決定接受「微創脊椎手術」治療,術後一週就能跑步追公車,大讚:「我的決定是正確的!」
何先生表示,之前常因背痛難以入睡,但自己的忍功一流,因此始終沒有積極治療,直到最近工作時無法搬運重物,種菜時也無法蹲下拔雜草,才意識到「事情大條了」,考慮到自己正值壯年,且孩子分別就讀國、高中,仍必須工作供應家人生活,便決定接受手術治療。
▲醫師檢查患者術後傷口。
何先生說,因弟弟也有相同的毛病,但卻寧願選擇繼續忍痛,也不願治療,甚至質疑他「開刀真的有效嗎?」,而他始終堅定信念,決定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接開刀,果然術後恢復狀況極佳,讓家人鬆了一口氣。
亞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林琮凱表示,患者長期搬運重物,腰部及下背部受到壓力擠壓,加上腰椎本身結構異常,導致患者下背疼痛不堪,術前X光檢查發現,患者第5腰椎椎弓斷裂,且已有第1級脊椎滑脫,才會讓他痛不欲生,雖使用藥物保守治療,但仍無法改善症狀,最後選擇微創手術做「脊椎骨融合」。
林琮凱指出,脊椎滑脫常發生在第4、5腰椎,或第5腰椎和第1薦椎之間,造成原因包括先天性脊椎結構異常、椎弓骨折、退化性滑脫、外傷性滑脫和病理性滑脫等。
林琮凱說,患者屬於「椎弓骨折」,發生率約3至6%,一般多因小時候發育或基因問題所造成,平常可能只有偶爾腰背痠痛或是無症狀,患者常因外力受傷或長期疲勞引起下背疼痛後,到醫院檢查才意外發現有椎弓斷裂情形,常見症狀為後腰兩側及臀部會感到疼痛,嚴重時若壓迫脊椎神經更會出現下肢麻痛無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的症狀,生活起居可能需要旁人照料。
▲術後X光照正面及側面照。
林琮凱介紹,「微創脊椎融合手術」是先藉由小切口、醫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輔助,再置入椎弓螺釘和固定桿、椎體間支架等以穩定脊椎,促使脊椎骨融合,此微創手術不但傷口小可控制在5公分以內,且失血少、術後疼痛感也大幅降低,住院3到5天即可出院,短時間內即可回復基本功能並提高生活品質。
林琮凱提醒,慢性下背痛的患者,應選擇支撐較好的床,並藉由曲膝側睡以減低腰部及下背部壓力,平時盡量避免抬舉重物或彎腰的動作,且選擇有背部支撐的椅子避免腰部懸空而導致過度疲勞,平時可做核心肌群運動,訓練相關背肌腹肌,才能有效支撐腰椎,減少腰部疼痛狀況。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1006098
11) 腰椎滑脫腳麻痛 脊椎微創手術幫大忙
62歲的高女士因生活及工作環境中長期不良姿勢,經常密集性搬運重物,腰酸背痛的狀況起初輕微,後來麻痛加劇,一路從臀部延伸到大腿外側甚至到腳背處,也無法久坐,這樣的症狀長達10多年。尤其是近一年來,高女士不僅無法正常走路,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狀況,在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吳聖文建議下,進行「經皮微創骨釘腰椎減壓融合術」,隔天即可下床,縮短復原時間。
-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吳聖文(右一)建議下,進行「經皮微創骨釘腰椎減壓融合術」。(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
磁振造影神經嚴重壓迫,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吳聖文(右一)建議下,進行「經皮微創骨釘腰椎減壓融合術」。(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
磁振造影神經嚴重壓迫,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吳聖文(右一)建議進行「經皮微創骨釘腰椎減壓融合術」。(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每走一小段路,不到30公尺必須坐下或者蹲下休息一會兒,才能繼續前行,這種痛真的不是人過的日子!」高女士說,這種不良於行的狀況困擾她很久,不僅無法坐或站太久,雙腳痠麻、刺痛感一來,就像是腳穿上厚襪子一樣,幾乎沒有感覺,有次出門鞋子掉了竟然也沒感覺。
「就是擔心脊椎手術後可能會癱瘓,拖累家人,所以就這樣一忍就是十多年。」遲遲不願接受手術治療的高女士,開始到處尋求食療偏方、推拿整脊等,沒想到越顯惡化,檢查後才知道問題出在腰椎第三、四節有椎間盤突出、滑脫、還合併嚴重椎管狹窄,由於神經缺損症狀嚴重,此時除了開刀減壓神經並固定外別無他法。
「神經受壓迫,腳麻痛是警訊。」吳聖文說,在診間經常可看到很多老人家,隨著年紀老化、工作搬重物磨損、運動傷害或車禍意外等原因,導致脊椎關節退化形成骨刺,加上脊椎韌帶肥厚增生甚至鬆脫,以及椎間盤磨損突出破裂等,造成椎管狹窄滑脫合併神經壓迫,進而導致下肢出現疼痛麻的症狀。尤其像高女士的狀況,不僅神經壓迫嚴重,還出現少見的大小便失禁,讓她幾乎每晚不得安眠,折磨到久病厭世想要輕生。
從影像學檢查發現,高女士的神經壓迫情況很嚴重,細細的神經柱就像被掐住一樣,加上高女士的腎功能差,幾乎只剩下健康人的10分之1左右時,更增加了手術的困難度。吳聖文說,脊椎微創手術的優點就是傷口小失血量少,不必破壞大量的肌肉和骨頭,在特殊工具和高倍率顯微鏡的幫助下,一樣可以做到神經完全減壓的效果,並儘量保有脊椎本身的骨性結構,最後再透過幾個一公分的小傷口將骨釘置入和固定,達成最後的融合過程。
經過吳聖文詳細的解說,讓高女士不再對脊椎手術充滿恐懼,決定接受治療。術後第二天,高女士明顯感覺下肢的痠、麻、痛不見了,甚至可以下床練習走路。高女士高興的說,沒想到術後恢復狀況竟然這麼好,折磨了多年的下肢疼痛也得到改善。勤勞復健的高女士,在術後三個月,每天已經可以健走4公里,甚至走得比先生還快。
隨著醫療進步,目前脊椎手術已從傳統大傷口進化為小傷口的微創手術,但因技術難度較高,需有經驗的醫師來執行。高女士症狀的個案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吳聖文也提醒民眾,如果發現有下背部痠痛合併下肢麻痛,甚至有走不遠的情況,可能有「椎管狹窄」的情形,造成坐骨神經壓迫,此時需要找專業的醫師諮詢診斷並治療,千萬不可以亂服成藥,以免延誤病情。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269396
12) 脊椎手術後的慢性後遺症(Chronic Sequela)
|
住院期間之物理治療
.緩解疼痛、消炎消腫、加速傷口癒合:利用熱療及電療,增加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
.減少臥床之併發症:教育病患每二小時翻身及適當擺位。
.教導病患如何穿戴背架,並告知長期使用卻不做運動的話容易造成腹部、背部肌肉活動不足、背部穩定性不定,反而使背病發生。
.參加背痛教室,給予病患正確腰、背痛知識及預防再次復發皂衛教認知。
.鼓勵病忠早日下床走路,坐姿要減少。
.仰臥時做下肢及及腹肌等長肌肉運動及腳踝運動。
.按摩傷口周圍以軟化疤痕組織避免粘連。
居家期間之物理治療及注意事項
.當下肢肌力增加時,開始溫和下肢等張肌肉運動。
.術後四星期可允許增加坐姿,但以不超過半小時為宜。
.禁止抬重及彎腰取物至少六週,六週後可逐漸進展。
.術後三個月內最好不要長途旅行。
.避免長時間固定於同一姿勢,如長時間開車或搭機等。如有需要,可考慮穿戴束腰,以減輕背部壓力,且增加腹內壓來支撐脊椎。
.背部穩定運動訓練,強化腹部及背肌肉,同時收縮與增加本體感覺回饋。
.伸展背部傷口疤痕及腿後肌肉群之延展性。
回到工作崗位之物理治療及注意事項
.術後四週,允許病患作需要走路但不抬重物之工作。
.術後六至八週,病患可坐立較長時間且行走時可抬輕微之重量。
.需大量勞動者,大約十二週可回到調整後之職務;若需要非常用力的勞動者,必須永久調整其職業,或穿著適合且支撐力量足夠之支架或背架。
.不能過度勞累,如果熬夜或長時間加班,就可能容易復發背病症狀。
.培養持續終身的有氧運動,如水中運動,每週至少三次,運動前作五至十分鐘暖身活動,運動強度以不感覺疲勞的程度,持續二十至四十分鐘。
.加強背部、腎部及腹部的柔軟度並持之以恆。
開刀治療脊椎病痛只是恢復健康的起點,往後如何保持開刀後成果,才我們真正關心的焦點。唯有時時刻刻自我提醒正確的姿勢、自我放鬆、規律的運動,才能真正體會「預防勝於治療」的道理。
脊椎手術後之物理治療 |
文/陳子敬治療師(復健科物理治療師) 當椎間盤突出或脊椎退化性關節炎長期保守治療無明顯改善,或神經受壓迫症狀明顯加劇,並且出現併發症如大小便失禁、性無能、肌肉無力等,均可考慮手術治療。近年來隨著診斷工具的進步及手術技術更加成熟,脊椎手術成功率亦相對提高,若加上復健物理治療的幫助,更能達到完美境眾。 一般脊椎手術完成後,初期病患最常抱怨的是傷口疼痛、下肢腿麻、無法久站久坐等。休息一段時間後(約四星期)疼痛減輕,下肢卻無力且腰部酸痛,走路無法持續等功能性障礙,影響日後回到正常的生活型態。 物理治療介入對於 脊椎手術後提供了許多優點:包括減少疼痛、減緩發炎、減少併發症、放鬆緊張的肌肉、加速傷口癒合、減少傷口沾黏,增加關節柔軟度、並且強化腹部肌肉,連帶的可使腰、背部疼痛復發率大幅降低等,都是為恢復原來正常能作準備。 |
腰椎手術後還是痛, 怎麼辦?
明明醫生說X光看起來很好, 為什麼腰還是會痛?
這樣的場景, 的確令所有人沮喪: 病患覺得開刀並沒有解決問題, 甚至問題更大; 醫師則覺得花了這麼大的工夫, 把病患的腰椎開的這麼好, 檢查起來也沒有什麼神經學的損傷, 為什麼還要來質疑他?
到底誰才是對的?
其實都對. 開刀醫師的確盡心地將壓迫神經的組織移除了, 將不穩定的椎骨固定了, 照理來說也應該不會再痛才對........ 但病患也是對的, 他的疼痛, 抽筋, 麻木, 無力, 不是變質了, 就是仍然存在. 沒有人會沒事在醫院等好幾個鐘頭, 只為了告訴醫師其實並不存在的疼痛與不適. 那麼, 究竟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呢?
答案不只一個, 但往往是: 力量
腰椎手術後, 局部力學環境的改變與對應的臨床症狀
由於手術後, 腰椎附近的組織經歷了一場大規模的再造與重整, 再加上本來腰椎就是體重集中區之一, 使得手術後周邊組織, 包括肌肉, 肌腱, 韌帶等, 其承受力量的大小, 模式, 與本身承受力量的能力都改變了; 於是原本"設計"來承受10kgw的韌帶, 現在卻要承受25kgw的力量, 而結締組織在感受到超越本身能力可承受範圍以外的壓力時, 通常在臨床上會產生幾種症狀:
1. 痠, 而非痛. 這往往是結締組織(著骨點, 見本欄其他介紹)末梢神經中機械型感受器(mechano-receptor)因壓力過大, 持續放出訊息所致. 對照一般會有痛的感覺, 則是末梢神經中痛覺接受器(nociceptors)被刺激所引起的.
2. 背部僵硬. 這一方面是因為手術固定後的自然感受; 但也可能是著骨點無法承受力量, 必須依賴周邊肌肉持續收縮才能負擔新形成的力學環境, 因此肌肉才會持續緊繃. 此時若以推拿, 按摩, 或肌筋膜疼痛注射(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injections)將肌肉緊繃緩解, 將只是暫時解除症狀而已, 由於著骨點受壓過大的根本原因並未消除, 代償性肌肉緊繃所帶來的僵硬感還是會再出現.
3. 麻木感. 一般民眾總以為"麻"一定是神經壓迫的症狀; 但這只是其中一種原因而已. 事實上, 無論是肌肉, 肌腱, 或韌帶等組織, 都有屬於自己特定的"傳導痛模式(refer pain patterns)". 也就是說, 當這些組織(或著骨點)受刺激時, 身體會在組織所在位置之外的地方感受到"奇怪的感覺", 一般會將這種感覺描述成"麻", "怪怪的", "酸軟", 等等. 所以脊椎手術後的麻木感, 有可能, 而且經常是周邊著骨點受壓過高, 在刺激下所產生的.
4. 無力感. 除了外科手術後所引起的肌肉失用性萎縮(disuse atrophy)導致的無力感之外, "反射性的肌肉抑制(reflex muscle inhibition)"更需要得到重視. 當腰背著骨點承受力量過大時, 組織內的機械感受器或痛覺感受器便會被刺激, 除了將生理訊號上傳, 分別產生"痠"與"痛"的感受之外; 這些訊息也會在脊隨階段引發抑制性的下行指令反射, 強迫抑制會使感受器受激的相關肌肉功能, 以達到保護組織免於損傷的目的. 因為此途徑屬於自主意識無法控制的反射路徑, 因此會讓患者感受到"明明想用力, 卻使不上勁"的無力感. 根本治療此症的方式, 除了以復健運動增加腰背肌力之外; 更重要的, 還是根本解決著骨點機械力不足的情形.
5. 變天就知道, 變天就更難過. 一般講的"變天", 指的是下雨或颱風要來之前的現象. 這個現象背後主要的變化, 便是外在的大氣壓力. 為什麼大氣壓力與痠痛有關呢? 因為著骨點有病變的組織, 其末稍循環的灌流(perfusion)能力較差, 而灌流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便是末梢循環的壓力. 這個壓力提供者, 除了心血管系統之外, 體外的大氣壓力卻往往被忽略. 對於末梢血循正常的人來說, 氣壓的些微變化根本感受不到; 但著骨點血循差的人, 這樣的小小改變就足以讓組織暴露在缺氧的狀態下而受苦了(見本欄"什麼是著骨點"另文介紹).
6. 才走幾步就越來越沒辦法走. 此現象在臨床上稱為"間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醫學界對此症狀的真正原因並未獲得共識. 一般認為是腰椎神經管(spinal canal)在步行當中逐步產生管腔狹窄的現象, 使局部神經缺氧, 而產生跛行的現象. 已磁振造影MRI技術, 也顯示了若病患躺著檢查, 腰椎管腔並無狹窄現象; 但若以模擬站立之負重情形檢查, 則相同的位置竟產生管腔狹窄的現象! 由此可知, 體重或姿勢會影響腰椎管腔的周徑, 病患才會越走越弓著身子走, 直到受不了非坐下來休息不可. 另一種說法則與著骨點較有關係: 因為行走時著骨點無法承受外力, 以至於要依賴腰椎周邊肌肉來維持行走的姿勢; 但由於負擔過大, 在行走一段距離後肌肉產生疲勞狀態與局部缺氧, 不得不坐下來休息, 讓肌肉內血流回復, 才能繼續走下去. 若此說成立, 則以增生注射療法治療著骨點, 便能逐步增加患者步行的距離, 且可降低跛行感.
腰椎手術後疼痛的增生注射療法
針對上述的症狀, 我們已知腰椎手術後, 若能有效地加強關鍵著骨點的機械性質, 將可以根源性的改善疼痛病況, 同時也能讓緊繃的周邊肌肉群放鬆, 增加步行距離, 減少無力感. 而目前最能使著骨點機械力增加方式, 便是增生注射療法. 本文最上方的圖示為常見的注射著骨點位置, 若患者有心理上懼怕注射的情形, 也可以考慮以物理治療中"低劑量脈衝式超音波治療(low dose, pulsed ultrasound diathermy)"作為替代的治療模式. 許多動物實驗已證實, 這種物理治療模式可以增加著骨點的再生作用(regeneration); 筆者的臨床經驗也驗證了上述的現象.
http://blog.xuite.net/lovesharelove/twblog/126542987-
13) 腰椎手術前後注意事項
手術前
手術前,醫師可能會要求您配合一些事項,以助手術順利進行:
- 如果您有抽煙,請您在手術前後戒煙一段時間,因為抽煙會影響骨移植物的融合成功。
- 最好能攝取健康、均衡的飲食。
- 務必遵循醫師指示。
手術前,您的居家環境也要事先進行調整,比方確保日常使用的物品,如衣物、鞋子、盥洗用品、廚房用品和食物等,皆放置於不須彎腰便可取得的地方。另外,務必將任何可能造成失足或跌倒的物品收攏妥當,如踏腳墊、電線等等。
手術後
腰椎手術的康復過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項呢?下面是對腰椎手術後6週內的康復建議:
- 除了淋浴外,起床後應持續穿戴護腰。
- 建議每天至少進行6次室內與室外活動。
- 控制活動量及活動強度,循序漸進,在第一、二週內,建議每天至少休息6次,每次15-20分鐘。
- 請勿做粗重的家務,如整理床鋪、洗衣服、擦地板等,提重亦不得超過5公斤。如果必須搬運物品,應雙腳分開與肩同寬,並盡量靠近物體站立,足稍向前,收腹。必要時,屈膝屈髖,保持脊椎伸直。
- 上下樓梯時盡量使用扶手,並放慢行走。
- 不要做扭腰和彎腰動作。
- 除了住院期間已開始的腰背肌鍛鍊,無需其他特別的訓練。
- 不要坐低的座椅和沙發。
- 6週內禁止駕車。
- 單純髓核摘除的患者,術後坐的時間每2小時不要超過30分鐘,如果有腰背痛等不適,坐的時間更要縮短。
- 腰椎融合手術後6週內禁止性生活。
- 融合手術後6個月內最好不要吸煙,並遠離二手煙。3個月內盡量避免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 有釘,棒等內固定的患者,手術6個月內作其他如洗牙、拔牙等有創操作時,應使用預防性抗生素。
14) 脊椎復健指南—強化運動
1. 飛狗式
重複 5次
一週天數 每天
主要運動肌肉 背伸肌、豎脊肌、臀肌(下背到臀部的運動)
設備需求 無
逐步操作指示(技巧:保持胃部肌肉緊實、背部平坦,以維持平衡)
- 雙手貼地,雙膝跪地,手掌置於肩膀下方,骨盆維持在膝蓋正上方。
- 一隻手向前伸直,抬至肩膀高度,與身體水平,收緊腹肌,保持平衡。
- 慢慢抬高並伸展與手對側的腿。
- 收緊臀部和大腿肌肉,維持此姿勢15 秒。
- 慢慢回到開始位置,以另一隻手和腿重複進行運動。
2. 平板式
重複 5次
一週天數 每天
主要運動肌肉 伸肌、豎脊肌、腰方肌、腹肌 (中背到下背、腹肌和臀肌的運動)
設備需求 無
逐步操作指示(技巧:請勿擺腿或使用蠻力)
- 俯臥,前臂貼地,手肘置於肩膀正下方。
- 骨盆抬高離地,收緊腹肌。
- 膝蓋離地,雙腿伸直,收縮臀部肌肉。
- 保持身體筆直,維持30秒。如果無法支撐,可先以膝蓋跪地方式進行。
- 慢慢回到開始位置,休息30秒,重複以上動作。
3. 修飾側板式
重複 5次
一週天數 每天
主要運動肌肉 腰方肌、外斜旋轉肌、內斜旋轉肌(下背、腰部和腹部的運動)
設備需求 無
逐步操作指示(技巧:頸部與脊椎保持一直線,肩膀遠離耳朵、不要聳肩)
- 側躺在地板上,下方的腿微彎,上方的腿伸直。
- 手肘置於肩膀正下方,前臂貼地。
- 將骨盆抬離地板,收緊腹肌。
- 下方的腿保持伸直,可以的話將膝蓋離地。
- 保持身體筆直,維持15 秒。
- 慢慢回到開始位置,換另一側,重複以上動作。
4. 橋式
重複 5次
一週天數 每天
主要運動肌肉 下背伸肌、豎脊肌、臀肌、大腿後肌(大腿外側和臀部的運動)
設備需求 無
逐步操作指示(技巧:身體重量應放在肩胛骨上,勿讓脖子負擔壓力)
- 仰臥平躺,雙手置於身體兩側,兩腳平放貼地,膝蓋彎曲。
- 抬高骨盆,讓身體從肩膀到膝蓋成一直線,收緊腹肌和臀肌。
- 維持15 秒。
- 慢慢回到開始位置,重複以上動作。
5. 縮腹運動
重複 5次
一週天數 每天
主要運動肌肉 腹肌(胃部肌肉的運動)
設備需求 無
逐步操作指示(技巧:下背部平貼地板)
- 仰臥平躺,雙手置於身體兩側,兩腳平放貼地,膝蓋彎曲。
- 收縮腹部,彷彿將胃拉離腰帶。
- 維持15 秒,放鬆。
6. 收腹運動
重複 2組10次
一週天數 每天
主要運動肌肉 腹肌(胃部肌肉的運動)
設備需求 無
逐步操作指示(技巧:頸部放鬆,請勿用手的力量拉頭)
- 仰臥平躺,雙手置於頭部後方,手肘張開,膝蓋彎曲。
- 收緊腹肌,頭部及肩胛骨離地。
- 保持背部貼地,維持2秒,慢慢放鬆回到原位。
- 重複進行以上動作。
本文內容引用自美國骨科醫師學會(AAOS),此復健資訊僅提供做為教育服務,非醫療建議。任何尋求特定骨科諮詢或協助者,請徵詢骨科醫師。
https://bonebro.com/spine-onditioning-progra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