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20年科技大趨勢

2017121508:24

(1)全球TOP 10併購交易來看企業發展方向

 

根據商情顧問公司Bloomberg於2014年2月公佈2013年全球併購交易統計出TOP 10之公司,如下表。從併購交易不僅可以觀察出企業發展方向,也可以推估出產業發展的趨勢。例如,Siri 是蘋果 2010 年收購同名公司取得的語音辨識技術,而 iPhone 5S 的指紋讀取器則是在蘋果收購指紋掃描公司 AuthenTec推出的。


表一、2013年全球TOP 10併購交易之公司

排名 公司 併購案件數 併購總值(US$) 併購技術
1 Google 126 176億 人工智慧、機器人
2 Intel 121 58億 機器人
3 Salesforce.com 45 42億 軟體行銷
4 Qualcomm 44 5.924億 行動裝置執行系統
4 Constellation Software 44 3.76億 小型軟體開發
6 Yahoo! 38 15億 微網誌
6 Samsung Electronics 38 77億 網上串流服務
8 Cisco Systems 36 93億 網路安全防駭
9 EBay 35 32億 手持裝置交易系統
10 IBM 31 40億 雲端儲存

Source: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 科技產業資訊室整理,Bloomberg,2014/02

 

Top 10併購公司所進行重要併購事件:

1. Google:購買熱處理器製造商Nest Labs、機器人公司Boston Dynamics、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今年(2014)以29億美元出售Motorola手機部門給Lenono。

Google已經意識到互聯網無處不在,而搜索和展示廣告將會成為互聯網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一個有許許多多不同設備交互溝通的世界裡,整合硬體、軟體和雲服務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2. Intel:2012年Intel 以21億美元開始持有荷蘭晶片製造商 ASML 之股份,其後又再購入總價10億美元股份;此舉拉抬ASML在晶片技術製造R&D之能量。
 

3. Salesforce.com:執行長Marc Benioff 以超過30億美元價格併購軟體行銷公司,其中包括2013年以24.2億美元得手之ExactTarget。
 

4. Qualcomm:Qualcomm 2014年1月從Hewlett-Packard購入超過2000個讓渡或待承認之專利,包括Palm之行動裝置執行系統(OS)。
 

5. Constellation Software:購買許多小型軟體開發商,建立在政府部門、健康休閒業界及旅遊產業為開發之利基。
 

6. Yahoo!:CEO Marissa Mayer 2013年毅然決定以11億美元併購微網誌Tumblr。
 

7. Samsung Electronics:買下Boxee以幫助其電視視訊網上串流服務。Samsung是唯一非美國籍公司唯一進入前十大者。
 

8. Cisco Systems:2013年以超過22億美元併購網路防駭安全公司Sourcefire。
 

9. EBay:2013年以8億美元併購Braintree。其手持裝置交易系統公司開始與Airbnb和Uber合作開展包括房租收費以及信用卡交易。
 

10. IBM:2013年,IBM以20億美元買下雲端儲存公司SoftLayer。
 

另外,還有蘋果公司(Apple Inc)即使未列名Top10,而且相對於 Google 或英特爾而言,蘋果從來不是個收購機器,即使蘋果手上現金(將近 1500 億美元)很多。

但是,Apple一向秉持喬布斯(Steve Jobs)確立的蘋果「獨特使用者」風格與文化。

然而,在2013 年下半年出現公司盈利10年來首度停滯現象,蘋果的作風開始改變,庫克(Tim Cook)於2013年10月表示,蘋果在截至2013年至9月止已收購15家公司,包括從搜索、地圖軟體到半導體組件等。

 

表二、Apple公司2013年併購交易

另外一家值得注意的公司,亞馬遜過去兩年較引人注意的是收購了機械人公司 Kiva Systems,交易價格 7 億美元。


(2) 未來20年科技大趨勢

圖一、未來20年科技大趨勢

由1000多位工科學者與產業大老所組成的「韓國工學翰林院」日前發表了「韓國未來挑戰技術20強」報告,內容是根據現在五大未來社會大趨勢-

成長的社會、智慧的社會、健康的社會、永續的社會以及安全的社會所需要的技術為基準,所擇選出的20項未來重要科技:

1. 成長的社會:以發掘新融合技術、利用前瞻科技促成傳統產業提高附加價值為目標的「成長的社會」,必須整合卓越的資通訊技術(ICT)與精密機械領域的競爭力,發展出可用於監控自然災害和高犯罪區域的無人航空機技術、如紙張一樣薄的可撓式智慧手機的有機顯示器技術、奈米碳管等有機電子材料,此外,後矽材時代的矽替代性材料、服務機器人也都屬於未來的朝陽科技,對於推動國家經濟成長有相當大的幫助。
 

2. 智慧的社會:強調要高度活化資訊資源並建構成可以傳達情感互動的「智慧的社會」,需要透過未來汽車、智慧城市、穿戴式裝置、資訊通訊網路等科技層層堆疊,才能創造出不僅僅是傳輸資料,更可以傳遞人類情感的智慧社會。未來20年後,腦對腦介面(Brain to Brain Interface)、人體網路(Body Net)將走出科幻電影成為人類生活當中的一部分。

 

3. 健康的社會:分析、研究生命的根源,藉以治療基因缺陷相關的疑難雜症,並利用物聯網、虛擬實境等科技,讓病患不用去醫院也能透過遠距治療的方式,獲得客製化醫療服務並預防疾病發生的「健康的社會」,是由分子診斷、網路保健、個人化醫藥以及客製化治療等科技所形成的未來社會型態之一。

 

4. 永續的社會:為了確保日後能源的穩定性,必須更加活用資源以提高資源的循環利用,藉由減少溫室氣體作物、核能反應爐、新再生能源、智慧電網的相關技術去實現永續循環和零排放的藍色科技,並打造一個能夠「永續的社會」。現階段最受關注的藍色科技之一,就是具有如同樹葉般可形成光合作用的「人工樹葉」。
 

5. 安全的社會:隨著氣候變遷,逐年攀升的自然災害與糧食危機,對人類生存、國家安定造成相當大的威脅。為了維持充足糧食,避免糧食危機所導致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利用都市建築內的溫室栽培作物,利用人工光源、溫溼度調控、抑制病蟲害等的垂直農法,將是保障未來糧食安全的重點農業科技,此外,避免網路發達造成隱私資訊外洩的人體生物辨識技術,也是實現「安全的社會」的主要科技之一。

韓國工學翰林院表示,韓國的科技策略應該依據這20項科技大趨勢(如表一)為方向去扶植、育成相關產業,以取得先進者優勢,避免被崛起的中國後來居上,搶走韓國的科技強國美譽。

 

表一、2035年韓國的未來挑戰技術20強

未來趨勢 技術名稱
成長的社會 - 無人航空機 
- 後矽材(Post Silicon) 
- 顯示器 
- 服務機器人 
- 有機材料
智慧的社會 - 未來汽車 
- 智慧城市 
- 穿戴技術 
- 資通訊網路(萬物聯網) 
- 資訊解決方案
健康的社會 - 分子診斷 
- 網路保健 
- 個人化醫藥 
- 客製化治療
永續的社會 - 減溫室氣體排放 
- 核能反應爐 
- 新再生能源 
- 智慧電網
安全的社會 - 糧食安全 
- 人體辨識
資料來源:韓國科學翰林院


(3) 2016年Gartner十大策略性技術趨勢觀察

我們介紹了IT市調與顧問公司Gartner所發佈之年度十大策略性技術趨勢分析(Top 10 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1-3]。

根據Gartner的定義,策略性技術趨勢(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指的是可能對企業或組織帶來重大影響的技術趨勢。

重大影響因素涵蓋:(1)可能對業務、終端使用者或IT層面造成顛覆性效果;(2)需要大舉投入資金;(3)太晚採用相關技術便會導致風險。此外,策略性技術也將影響企業或組織的長期規劃、方案與行動方案。

 

近日(2015年10月4日)再次公布2016年十大策略性技術趨勢分析(Top 10 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 for 2016),共計三類十項策略性技術,如圖一所示, 2016年十大策略性技術趨勢分析共分為三類,包括數位網格(Digital Mesh)、智能設備(Smart Machines) 與新IT環境(New IT Reality),十項策略性技術進一步說明如下[1-3]。
 

圖一、Gartner 2016年十大策略性技術趨勢

1.裝置網格(Device Mesh)
裝置網格指的是為數越來越多、用來存取應用程式與資訊或與其他人、社群、政府及企業互動的端點裝置。裝置網格包含行動裝置、穿戴式產品、消費性與家用電子裝置、自動裝置與環境裝置──例如物聯網(IoT)當中的感測器。

 

雖然有越來越多裝置透過各種網路連結後端系統,但往往是各自獨立運作。隨著裝置網格逐漸演進,Gartner認為連網模式將會擴大,裝置之間的合作性互動也將更上一層樓。
 

2. 環境使用體驗 (Ambient User Experience)
裝置網格將為持續不斷的新形態環境使用體驗(Ambient User Experience)提供基礎。具備擴充實境與虛擬實境功能的沉浸式環境握有極大商機,但其實只是體驗的其中一個面向而已。

 

環境使用體驗能跨越裝置網格、時間與空間的界線而保有延續性。這樣的體驗可在各式各樣的裝置與互動管道之間無縫流動,當使用者移動時也能混合實體、虛擬以及電子環境。
 

3. 3D列印材料( 3D Printing Materials) 
3D列印技術不斷提升,已經可以利用鎳合金、碳纖維、玻璃、導電油墨、電子、藥品與生物材料等各式各樣的材料。這些創新技術持續帶動使用者需求,同時3D印表機的實際用途也拓展到更多產業,包括航太、醫療、汽車、能源與軍事。

 

適用於3D列印的材料種類越來越多,Gartner預計2019年以前將帶動企業用3D印表機出貨量達成64.1%的年複合成長率。在這樣的進展之下,必須重新構思組裝與供應鏈流程,才能善加利用3D列印技術。
 

4. 萬物聯網資訊(Information of Everything) 
數位網格裡面的所有物件都能製造、利用並傳輸資訊。這樣的資訊不限於文字、語音或影像格式,範圍涵蓋感測與情境資訊。萬物聯網資訊可解決這種策略與技術的匯入,連結來源各異的各種資訊。

 

資訊其實一直存在且來源五花八門,但往往僅為不具備智慧特質的不完整片段資訊,因此無法利用。Gartner預估圖學資料庫(Graph Database)等語意學工具不斷進步,再加上其他資料分類與資訊分析技術逐漸崛起,都將賦予看似雜亂的大批資訊更多意義。
 

5. 先進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在先進機器學習方面,深度神經網路(Deep Neural Nets, DNNs)超越了典型運算與資訊管理技術,創造出能獨力自主學習如何理解各種事物的系統。

資料來源爆炸加上資料日益複雜,讓手動分類與分析變得滯礙難行且不合經濟效益。深度神經網路能自動執行這些任務,如此一來要解決萬物聯網資訊趨勢所帶來的各項重大挑戰,也就不再遙不可及。

 

Gartner認為深度神經網路(是一種先進形式的機器學習,尤其適用於複雜的大型資料集)是讓智慧機器看起來「聰明」的關鍵所在。

深度神經網路能讓硬體或軟體機器自行學習環境當中所有特徵,範圍小至枝微末節,最大則可掃描抽象類內容。相關領域持續快速演進,企業組織必須評估該如何應用相關技術以取得競爭優勢。

 

6. 自動代理與智慧物件(Autonomous Agents & Things) 
機器學習提供了實現智慧機器自主(或至少半自主)運行的光譜,包含機器人、自駕車、虛擬個人助理以及智慧顧問。

隨著實體智慧機器的進步,像是機器人得到極大的關注,以軟體為基礎的智慧機器有了更短期並更廣泛的影響,虛擬個人助理像是微軟的Cortana或蘋果的Siri都變得更為智慧,可以說是自動代理(Autonomous Agents)的前身。

 

助理的新興概念讓自動代理成為主要使用介面的環境使用體驗,使用者直接對著應用程式說話,而非與智慧型手機上的主選單、表單與按鍵互動,實際上就是智慧代理。
 

7. 適應性資安架構(Adaptive Security Architecture) 
數位經濟及運算經濟的複雜性與新興的「駭客產業(Hacker Industry)」結合,顯著的提升組織的威脅面。

仰賴網路外圍防禦及規則基礎的資安已不適當,特別是當組織採用了更多以雲端為基礎的服務,以及為了整合系統而開放API給客戶或合作夥伴。

 

IT領導者需專注於偵測並回應威脅,同時以更多傳統阻擋與其他方法防範攻擊。程式自我保護、使用者與實體行為分析都會協助實現適應性資安架構。
 

8. 進階系統架構(Advanced Systems Architecture )
數位網格與智慧機器需要精密的運算架構才能實現,而高能量、超高效率的神經型態架構(Neuromorphic Architecture)才能符合這種需求。

以現場可程式化閘陣列(FPGA)驅動的架構是神經型態架構的重點技術,這樣的技術有顯著的好處,例如能夠在比每秒1兆次浮點運算(Teraflop)更高速的高能量效率下運行。

 

9. 網格應用程式與服務架構(Mesh App & Service Architecture ) 
整體的線性應用設計(例如三層架構,Three-tier Architecture)提供更鬆散的連接方式,即為應用程式和服務架構。

這種透過軟體定義應用服務(Software Defined Application Services, SDAS)啟動的新管道促成網路規模的性能、彈性和敏捷性。微型服務結構不論對內部或者雲端來說,都是支援應用程式靈活地傳輸和規模性布建的新興模式。

 

容器(Container)技術竄起成為關鍵技術,讓結構發展與微型服務更靈活。引領手機與物聯網相關要件的應用程式與服務結構,創造了後台雲端計算的規模性與前端裝置的網格體驗的全面性解決方式。應用程式的開發小組必須創造新的現代架構,以提供靈活、有彈性、能夠變動的以雲端為基礎的應用程式與使用者體驗。
 

10. 物聯網架構與平台(IoT Architecture & Platform ) 
物聯網平台補充了網格應用程式和服務結構。管理、安全、與其他科技的整合,以及物聯網平台的標準,是建構、管理與保障物聯網的最基礎要素。

從建築和技術的角度來看,物聯網平台構築IT的幕後工作,使物聯網成為現實。物聯網是數位網格的組成部份,環境使用體驗和新興而活躍的物聯網平台則是實現物聯網的主要元素。 (1500字;圖1)



(3) 服務模式與商業模式

服務模式(Service Model)是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的一種。

關於商業模式(或稱為營運模式、營業模式),建議讀者再次瀏覽【商業模式解構、整合與創新之機制】與【商業模式與創新商業模式】等相關文章。

在【商業模式解構、整合與創新之機制】一文中,我們曾引用台積電(TSMC,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之定義:「商業模式為處理公司其與客戶和供應商事務的方式」。

 

台積電是台灣商業模式創新的典範公司。關於台積電晶圓代工(IC Foundry)的創新,張忠謀也引用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的說法,「台積電是一個公司,不但創造了自己、自己的領域、自己的產業(就是所有晶圓代工產業);不但創造了自己的企業,還創造了客戶的產業(客戶就是無晶圓工廠的半導體業)。」
 

回到企業之經營,企業所販賣之商品不外乎有形產品、無形服務或智慧財產權等無形資產。有形產品有商業模式,無形服務有商業模式,智慧財產權也有商業模式。
 

關於智慧財產權商業模式,我們曾在【專利商品化與創新商業模式(上)】、【專利商品化與創新商業模式(中)】、【專利商品化與創新商業模式(下)】討論。基本上,智慧財產權之商業模式即是考慮後續專利與其他智慧財產運用之方法,包括授權、移轉、買賣、衍生公司、作價投資等。
 

服務模式通常與服務創新(Service Innovation)息息相關。關於服務創新,Ian Miles教授曾定義三類之服務創新,包括:

  • 服務商品的創新 [Innovation in services, in service products – new or improved service products (commodities or public services).]
  • 服務流程的創新 [Innovation in service processes – new or improved ways of designing and producing services.]
  • 服務組織的創新 [Innovation in service firms, organizations, and industries –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s, as well as service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s, and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processes, within service organizations.]
     

其中,服務模式即是與服務商品的創新有關。服務模式可約略區分為兩類,其一是獨立性之服務,例如教育、公共服務等。另一為以製造產品為核心所衍生之服務,簡稱為產品系統服務(Product System Service, PSS)。

產品系統服務包括三類,分別為產品導向服務(Product-oriented Service)、使用導向服務(Use-oriented Service)與結果導向服務(Result-oriented Service)。

若以車子的使用來比喻,產品導向服務即是”0800售後服務”,包括圍繞在車子的客服、維修、保養、大修、保險等。

使用導向服務即是以使用次數或是使用時間為基準的服務,例如”租車服務”即是典型的一類。結果導向服務是以最終使用車子的目的論,車子的目的即是”行動”,或從”A點到B點之移動”。

因此,類似”叫車服務”(例如計程車或附有有司機的車)即是屬於此類。

 

”租車服務”與”叫車服務”相異點在於租車服務,駕駛還是需要自己操作,而”叫車服務”已包含司機,不需自己操作。

相同點在於,不論是”租車服務”與”叫車服務”車子的產權都不是屬於自己,仍屬於原服務公司。產權是否有移轉也是品導向服務與使用導向服務及結果導向服務的主要差異之一。

 

產品系統服務豐富了服務模式的內容,也讓原本以販賣硬體為核心的製造業商業模式有更多元的收費機制。相關模式彙整如下圖。

最後需要說明,這些模式均可整合運用,如何設計不同組織,針對不同客戶提出不同服務模式是後續企業營運上商業模式設計重點。當然,如何整合資通訊軟硬體(ICT)提供相關服務也是企業應當努力方向。

pat_13_A034.gif

 

( 4)百度跟隨騰訊與阿里巴巴都進入叫車軟體領域
 

圖一、Uber市值預估達400億美元

eetelecomm_Uber_10475_20141222.gif

即使Uber受到許多國家禁止服務,但是其掀起的融合網路與實體服務的核心價值卻正在發酵,也就是因為看準Uber的未來,中國大陸搜尋引擎大廠百度於2014年12月中旬宣布投資Uber,建立全球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並將百度地圖與Uber叫車服務結合,開展線上線下融合的O2O(Online To Offline)業務。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愈來愈高,所謂融合線上與線下的O2O商業模式開始竄出,O2O行銷模式又可以稱作離線商務模式,指的就是線上經營、線上購買,帶動線下經營與線下消費。
 
百度於2014年12月17日宣布與矽谷初創公司Uber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及投資協議。未來雙方將在技術創新、開拓國際化市場與拓展中國大陸O2O服務三個方面展開合作。
 
Uber是一款誕生於美國矽谷的叫車行動應用軟體公司,所以不像一般計程車業是屬於交通運輸公司,然而其透過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程式服務,將叫車服務以融合網路與實體服務的模式,開創了許多國家的叫車新局,Uber宣稱其已經在全球52個國家和地區的250多個城市發展業務(Uber在中國大陸已經進入9個城市)。

由於2014年12月初又再一次獲得12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使其市值預估超過400億美元。

 
 
根據報導,百度此次戰略入股Uber公司,由於投資金額或許不會高於6億美元,所以百度在Uber所佔有的股份約只有1.5%左右。可是這項合作的意義,也表示叫車服務已經開始在中國大陸甚至全球其他區域受到注目,例如:騰訊投資一家叫車行動軟體公司「滴滴打車」;至於阿里巴巴則也投資「快的打車」的叫車行動軟體公司;日本軟銀公司於2014年12月初,才投資2.5億美元於東南亞「GrabTaxi」叫車行動軟體公司。

 
中國大陸的「滴滴打車」公司於近期才獲得7億美元的投資,這金額創下行動網路公司融資的新高紀錄。而阿里巴巴投資的「快的打車」公司於2014年10月也完成最新一波的融資。
 
 
近期雖然Uber受到許多國家法規限制的挑戰,但是卻也讓許多傳統計程車必須重新思索如何面對行動網路對於未來產業的衝擊。畢竟,禁止了一家Uber,還會有更多的行動軟體公司來挑戰更多傳統產業的生計,這是不可迴避的事實。


(5)10年後顛覆世界的10大未來技術


 
twittertwitter
南韓經濟分析媒體每日經濟於2015年7月13日報導,邀請南韓大學教授、研究機構研究員和未來學學者等10位知名專家針對「10年後顛覆世界的技術」的主題進行問券調查,結果高度人工智慧和日常化虛擬實境技術並列第一(如圖一),其次則依序是完美翻譯機、次世代機器人以及4D列印等技術,換言之,專家們認為仿效人類動作、智慧的技術將在未來顛覆人類世界。由10位專家選出來的10大未來技術說明如下:
  1. 高度人工智慧:雖不具備意志、感情卻能仿效人類智慧從事學習、推理等行為,讓電腦系統發展更進階。事實上,高度人工智慧已逐漸滲入日常生活中,如Google最近推出的Im2Calories就是利用人工智慧中的Deep Learning技術,自行去分析計算照片中食物的卡洛里的應用程式,又或是微軟的個人助理功能Cortana,透過電子郵件中的電子機票自動確認航班是否有異動,並自動反映在使用者的行程表中等,都是人工智慧的體現。 
     
  2. 日常化虛擬實境:處於不同時空可克服距離的限制,共同參與活動的實感體驗型技術,例如,待在家中也能與遠方親友一同享受打高爾夫的樂趣。目前HMD已經快到商用化的階段,全息圖的應用技術也正在開發中。 
     
  3. 完美翻譯機:準確辨識進而翻譯的完美翻譯機,將跨越語言隔閡使世界網絡更加緊密,文化交流也將更為蓬勃。 
     
  4. 次世代機器人:能夠從事廚房工作或清潔等日常家事的機器人,將成為人類未來生活的基本配備,除了家事,機器人還能幫忙檢索資訊並摘要後念給使用者聽,並能進行深度聊天對話,對於獨居老人而言,能扮演寵物或朋友的角色。還能扮演救災勘災的角色,協助人類進入災區去善後。 
     
  5. 4D列印:2013年美國MIT推出了結合立體3D和1度空間的時間所形成的4D列印技術,因為能隨著時間和周邊環境的變化自行轉換顏色和形狀,未來可用於軍用或藥物應用上。 
     
  6. 智慧工廠:結合高度自動化與大數據、物聯網接軌的一種未來工廠型態,透過各種感測器、網路技術、雲端運算等,減少人力且能有效率地生產的概念。相較現行的大量生產策略,未來將轉變成多樣少量客製化生產。 
     
  7. 全天候能源收集技術:是一種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從各種燃料當中生產出能源的技術,亦即所謂的能源收集技術,預期10年後,利用人體體溫和環境溫差產出的電力有望取代核能發電。 
     
  8. 無人駕駛機:無人機或是互聯汽車若能成功推廣,未來不再需要有人力去運送貨物,物流運輸成本可望大幅降低。然而,道路設施和配套法規是無人運輸成功與否的關鍵。 
     
  9. 無線電力傳送:行動裝置便利使用依賴度趨高,無線充電技術日趨重要,預計到2025年,可能大部分的電線都會消失。 
     
  10. 精密基因工程:基因剪刀CRISPR能夠非常精準地剪取需要的基因部位,對於基因缺陷、不治症的治療有相當大的幫助,相反也為社會倫理道德帶來相當大的衝擊,後續待觀察。
 圖一:10年後改變世界的未來技術
market_11455_20150813.gif
資料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Reference only
http://iknow.stpi.narl.org.tw/Default.aspx

部份文圖影片, 取自網路, 無商用, 純参考, 若侵權, 請告之, 速刪除


 


  •   asd9595 於 2017-12-16 08:21 1F
  • 科技的進步,有天可能會超乎人類自己的想像,南無阿彌陀佛..
  • 版主於 2017-12-16 08:33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