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戴望舒 ~ 飄過丁香一樣的愁怨姑娘。

2013062707:31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

默默地行著 冷漠、淒清,又惆悵。


雨巷(原文)  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  
獨自彷徨在悠長,
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地行著,
                冷漠、淒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走近,

                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淒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個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裏,
                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
                獨自彷徨在悠長,
               
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作者介紹】
 戴望舒(西元一九五年~一九五),原名朝寀,別名夢鷗,浙江杭州人。十七歲開始寫詩,二十三歲寫下了〈雨巷〉,使戴望舒得到「雨巷詩人」稱號。

戴望舒一九二二年開始寫詩,一九二三年進入上海大學中文系就讀,一九二五年到震旦大學讀法文,一九二八年在《小說月報》發表〈雨巷〉,當時的《小說月報》主編葉聖陶,稱讚他為中國新詩的音節另闢蹊徑,戴望舒因而贏得「雨巷詩人」的稱號。不久,又寫了〈我底記憶〉,詩的字句音節,如同〈雨巷〉一樣,被起伏的情緒代替了。

一九二九年,戴望舒出版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中國的現代派詩潮開始萌芽了。
一九三二年,戴望舒與施蟄存、杜衡主編《現代》月刊,現代派正式誕生。
一九三三年,出版代表他成熟期風格的《望舒草》。
一九三六年,與徐遲、路易士(紀弦)創辦《新詩》月刊
一九三七年,出版《望舒詩稿》。中日戰爭爆發,遠走香港。
一九三九年,主編《星島日報》副刊,與艾青創辦、合編《頂點》雜誌。
一九四一年,日軍占領香港,被日本憲兵逮捕入獄,酷刑折磨
一九四七年,出版譯詩集《惡之華掇英》。回上海。
一九四八年,出版詩集《災難的歲月》,再度流亡香港。
一九四九年,戴望舒前往北京,從事法文翻譯工作。
一九五年,氣喘病復發,逝世,享年四十六歲。

【賞析】
欣賞〈雨巷〉,要先了解「丁香」在〈雨巷〉中的喻意。
丁香,常綠喬木,花白色細碎,四瓣,有香味,因花形甚小,有如雞舌,又稱雞舌香。南唐李璟〈攤破浣溪沙〉一詩,有「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詩句,將丁香與雨中愁怨的意象相連,〈雨巷〉這首詩中的丁香,指的就是愁怨的情懷。
所以〈雨巷〉是一首充滿愁怨的現代詩。

〈雨巷〉第一段的情景:詩人撐著油紙傘,「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徘徊,希望能夠遇到「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其實詩人寫的是他自己內心的寂寞與哀愁,他想像自己走入狹窄的巷弄空間裡,讓寂寥與愁怨圍繞在他的身邊。

第二段寫的是詩人想要遇到怎樣的姑娘?詩人說:「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是他內心的投影,所以她也「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第三段,詩人將自己與姑娘的距離拉近,近到如影隨形,分不出自己或姑娘:「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地行著/冷漠、淒清、又惆悵」。詩人此刻的情懷是「冷漠、淒清、又惆悵」,因為對外界冷漠,所以沒有人想親近他,周圍就顯得淒清,詩人的內心更加惆悵、哀怨不已。

第四段、第五段,補述詩人與姑娘的邂逅,姑娘「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淒婉迷茫」,然後不發一語的,「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牆/走盡了這雨巷」,依照詩人抒寫的場景變換,最後一句「走盡了這雨巷」,其實就是走出了他的夢想情境,最後以「她靜默地遠了,遠了」讓姑娘從場景淡出。

第五段,詩人把女郎從眼前消失的情形,「具體」的描述:「在雨的哀曲裏/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在詩人的筆下,這位姑娘來了又去,給人的印象不是她的長相,也不是她的衣著,而是「她的太息的眼光」,以及「丁香般的惆悵」,她,是詩人憂鬱眼神中的幻影,飄過來又飄過去,留下來的是哀怨與惆悵的殘影。

最後一段,詩人仍然在雨巷中徘徊,他的心境並沒有改變,仍然是重複第一段,充滿愁怨的情緒。

欣賞〈雨巷〉,必須用朗誦的方式,去聆聽音節的節奏感,〈雨巷〉,也要用心體會詩人內心一陣又一陣情緒的漣漪波動。

〈雨巷〉奠定了戴望舒在中國現代詩史的牛耳地位,別忘了,他寫〈雨巷〉那年,只有二十三歲。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約作於政治風雲激盪的1927年夏天。《雨巷》中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分別比喻了當時黑暗的社會,在革命中失敗的人和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地行
  冷漠、淒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的,
  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裡,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有首歌~
雨巷~歌詞~黃寶欣
一個灰色雨天在街頭遊蕩
面前淡綠暗影散落兩傍
而今天的你任我眼睛與黑髮
被半天灰夢雨點掩葬

穿上灰色雨衣在深沉長巷
舊時幕幕美景已被染黃
從此只得我獨個走出這一個
沒有彩色沒有回憶的街角

每當暗淡雨天我便到處闖
你不再伴我沒有瘋也沒有狂
永久的雨巷沒有永久的愛歌
仍是昨天一般景況

我知我在說謊對著半空講
渺小雨巷裡沒有失也沒有望
雨水中碰撞沒有早春的曙光
盲目再找溫馨感覺

不再撐起雨遮象戀人流浪
但憑薄薄雨衣蓋著臉旁
如今只需要讓我四周也空曠
獨個走出沒有憧景的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