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 阿炳名曲~ 載於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

2013040210:21


二泉映月~ 阿炳名曲,
2007
年被搭載於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

從他的身上,  我們所學的不只是樂曲之美, 
而是人性的堅毅、 自尊及真、  善、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月是個思念的季節~
我們思念阿炳, 更敬重他
!
命運之神的安排, 有時是無奈
!


阿炳生於亂世, 自小隨父住在道教觀宮裡,
父親是道士, 精通國樂, 從小訓練他樂器、 譜曲, 
  

冬天用冰塊擦手, 練指功
夏天練二胡, 腳泡水裡防蛟咬

所謂冬練三九、 夏練三伏
” 
迎風吹笛練肺功,
鐵綁簫尾練腕力,
辛苦訓練得一身好才藝!


 阿炳的朋友陸墟曾這樣描寫過, 
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
 

大雪像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
被碎石亂玉,堆得面目全非。
淒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
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媼用一根小竹竿
牽著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
在慘澹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
阿炳用右脅夾著小竹竿,背上背著一把琵琶,
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著,
在淅淅瘋瘋的飛雪中,發出淒厲欲絕的嫋嫋之音。"


他四歲喪母,二十一歲患眼病,三十五歲時雙目失明。由於社會動亂,生活無著,道產也變賣一空,他開始了流浪的賣藝生涯。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這種比乞丐強不了多少的流浪賣藝中度過的, 飽嘗人間的苦難。

阿炳一生潦倒清苦,
但從未乞討, 用他的生命力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其中二泉映月, 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二泉之名來自於人稱「天下第二泉」的無錫惠山的惠泉,這是阿炳經常賣藝的地方。

該曲主題共分三個樂句,首句柔和舒緩,次句短小激蕩,三句柔中帶剛,表現心中無限悲涼。全曲採用變奏曲形式,將主題變奏五次,逐漸推入高潮。阿炳在演奏中大量使用綽、注,配合二胡的音色,如泣如訴。

該曲經閔惠芬等人改編和演繹後,成爲中國傳統音樂的經典。指揮家小澤征爾聆聽後曾評價:「此曲只應跪聽」。2007年,這首曲被搭載於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


一九五零年楊蔭瀏先生在對他進行 採訪時,錄下了他創作和傳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及琵琶曲《大浪淘沙》、 《昭君出塞》、《龍船》六首樂曲。正當他苦盡甜來的時候,他所會的幾百首樂曲還沒來得及錄音, 便不幸與世長辭,一生只活了五十七歲。

但是,他的音樂傳到了全世界,感動了無數的聽眾。
他的音樂是一份珍貴遺產。其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表達了他對現實生活的深刻感受,情真意切,感動人心,充滿藝術的生命力。


《二泉映月》這首樂曲能夠保存下來,要歸功於 楊蔭瀏(楊早年曾向阿炳學過樂器演奏)、曹安和兩位音樂家。1950年暑假,時在中央音院工作的這兩位音樂家,攜帶學院剛剛買到的一台進口鋼絲錄音機回到家鄉無錫。

他們在一間破舊的小屋裏,找到了找到久仰大名的民間音樂家瞎子阿炳,要為他的演奏錄音。而這時的阿炳已經有兩年多, 不拉二胡和彈琵琶了,手頭也沒有樂器。楊蔭瀏就從樂器店現買了琵琶、二胡各一把,阿炳練習了三天之後,錄下了《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等三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曲。

錄音後阿炳並不滿意自己的演奏,說:“荒疏太久,兩隻手不聽使喚,奏得太壞了,我自己聽著不入耳。我很高興給你們錄音,但要等我練習一個時期,下次再繼續錄音”。但第二年當他們再去看望阿炳時,
這位飽經滄桑的民間音樂家已經因病去世了,他們錄製的《二泉映月》等六首樂曲,成了阿炳僅存於世的絕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QsJNqtON6Q
詞文取自網路 僅供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