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欲搭順水船
如魚游網戲淺灘
行者能證逆人法
臨霜方知葉耐寒
~法一證常源~
【道人欲搭順水船】道人是指修行的人,像現在萬教齊發,有太多太多的宗教運作於現世,但修行的方式各殊,若修行只想搭順水船,那是在享用福報,如同有句話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福報會像磨刀石一樣,以肉眼一時之間不能分辨其有否減損,實際上卻是不斷的在虧損當中,有一天會用盡的。
【如魚游網戲淺灘】若是如此,如同魚兒游在網子附近,非常的危險,很容易落入網中;也好像在淺水的地方嬉戲而忘了時間的魚,一但退了潮,結果就卡在窟窿裡,終有一天水會乾涸;就好像如果我們只想要在順境當中修行,就會陷入險境,有一天要度眾之時,一遇到逆境就會退縮,不只退了菩提心,還可能會因而再次流轉於六道中,是非常危險的。
【行者能證逆人法】行者指的是菩薩的行者,就是發願修行菩薩道的人,如果能夠證得逆人法,而這個逆人法就是金剛經中所說的:【頓忘人法解真空】,也就是說要背塵合覺,與凡人的思考要反方向。眾生感覺好的,對菩薩的修行者有可能是危險的,如果能了解這種道理,就能了解真空無住的道理,這樣的心就依然能夠處於不動與感恩的真心當中,因為心的承載空間已經無量之大,盡虛空而遍法界,這個時候根本沒有順逆境之分。
【臨霜方知葉耐寒】看起來好像很普通,或是大家認為最沒用的人,只知道傻傻的做,不管境界如何考驗都不退轉,就像面臨霜雪侵蝕時,才知道它的葉子是最耐寒冷的。
有句話:【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大家都知道松樹的種類很多,生長在懸崖峭壁,只靠一點露水就可以生存,但是在這當中又有一種松,叫做雪松,它的葉子不但可以在冰天雪地當中生存,還可以承載積雪的重量,所以才依雪而命名。
這就好像修菩薩道的人,並不是因為遇到有人告訴你,你這樣傻傻的做是不能成菩薩的,如果你不被影響,繼續醞釀承載的空間與力量,有一天就能真正的成就菩薩道。
因為我們知道要成就菩薩道是因為心有空間,達到真空才能成佛,並不是別人說你是菩薩你就是,也不是因為別人說你是,而你就已經是。
而是因為你能夠背塵合覺,心成就到真空,就會像佛教常說的『結果自然成』,菩薩階位自然而成,就像雪松與其他松的比較,其他松或許會笑雪松說:【你那麼笨,為什麼要一直頂著雪呢?太笨了。】但是雪松卻不為所動,繼續鼎立不搖,當霜雪過後,雪松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雪松了。
所以修行若只選順境是危險的,如果能夠證得讓心真空之般若妙法,即使別人說你不是佛,你也已經穩坐金蓮台。
全真上人的開示:
【道人欲搭順水船】:現在的修行人好奇心很強,喜歡到處卜卦問事,此乃因欲念未滅、未解脫、不明瞭法的歸處之故,這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道人可搭或能搭順水船,表示說法之人不同宗脈,是樂小法者,若不妖言惑眾,尚可接受。
但修行人若生出欲念,其緣分會隨之改變,【變】的因子既存,容易受環境牽引,進而產生迷惑,這樣對法的歸處就不清楚,影響修行甚深。
【如魚游網戲淺灘】:欲念不滅,容易被境轉,如魚游近網邊,有可能馬上被抓,危險性很高。
如果無法習得般若,心靈就會遊走黑暗,無法離開六道輪迴,有如游在網下或淺水處的魚,隨時有喪失生命的可能。
【行者能證逆人法】:聖人與凡人思維不同,聖人堅守正道,為證道而亡在所不辭;凡人貪念多,貪財、色、名、食、睡而生欲望。
行者與世人走的路正好相反,聖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眾生而作,把心念規範在清淨、平等和大愛之中;而凡人則選擇在煩惱痛苦、貪、瞋、癡、慢、疑中度日。
【臨霜方知葉耐寒】:一生中所遭遇的痛苦,是果報的一種呈現,要知道因是自己所造,六道之中的人道是因地,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即得惡果。
我們了解因緣果報之關聯性,內心就不會產生痛苦,遇到障礙不僅能承受,而且惡念也不會生起,因為一念一報身,有一念之因即得承受一念之果。
像梅花愈冷愈開花,如雪松在飄雪時枝葉愈長愈柔軟,人的心靈若有柔軟、包容之心,在遇到艱苦時就能受,有空間作自我調整,了解因果關係並能坦然承受,則因緣會俞來愈好,就能轉惡緣為善緣。
如果不懂這層道理,業障現前時,不但承受不住而且心有不甘,業就會越造越重、生活越來越痛苦,六道也越墮越深,甚至墮至三惡道。
譬如今生被倒債,就要了知過去生中我們可能負債更多;又如今生遇人不淑,可能是上輩子糟蹋別人。
作如是觀想者,今生就能包容別人,慢慢引導對方。
若想不開帶著小孩全家喝農藥或燒炭自殺,因為一個人心念的不正確,導致家庭的破滅。
所以修行人要懂得因果關係,並從心靈的造作去修正,將妄心貪念歸正,歸於清淨平等,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能真正改變因緣。
法一師父這首偈語寫的很好,遇別人侮辱毀謗我們時,仍度得過,了解原來自己的心這麼自在;度不過時,也才了解原來自己的心量這麼狹窄、這麼無知無明。
若度得過,遇到侮辱你的人不僅能起包容心,還令對方智慧增長,要能做到自度度他,才能從事件中證明原來自己已擁有這樣的能力。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臨霜才知道自己的能力,如小葉欖仁和印度紫檀遇到霜雪受不住寒冷,葉子就掉光,可比人遇到事時心靈度不過,心被事綁住、打死。
如果能包容,能在事中生出光明、清淨,這都是證道的條件。因緣來了,希望大家都能度得過,遇到事時,心不被境轉,能隨時保持我們的清淨。大愛不失,德行就顯現了,希望大家都能證道,阿彌陀佛!
日行意參禪
觀心清淨地
玄妙覺真理
空相如來意
~法觀證常空~
日行意參禪,觀心清淨地:我們是修行人,尤其是出了家,更應該時時刻刻要參要悟,觀想人生無常,生命短暫,當及時把握有限的生命,做無限的超越,才能攝受在正法之中,精進不懈怠。
如同上人開示的偈語「日觀西山落,日出行無常,了達世間事,波羅蜜六度。」
每天一覺醒來就要觀想生命短暫,時間剎那即過,一天之中很快又西山落了,其實不只是一天很快又日薄西山,像這一期的生命讓人感覺,怎麼驀然回首半百人生已過!
生命的流失真是快啊!當勤精進,每天攝受在佛法中和上人的教化之下,離相行善,在逆境中能順心,心了事即了,就能觀心清淨地,事來即應,事去即靜,來應去靜,心對境時不被境所轉。
讓這顆心長期保持在清淨的狀態下,成為一種自然。
玄妙覺真理,空相如來意:認真修學玄空般若妙法,就能破除執著、妄想、無明,覺悟真理,達到真空不礙妙有,妙有能顯真空,即是空相如來意。
全真上人的開示:
很少人在早報中對自己的偈語參悟到感動流淚,是否受到這幾天天氣的影響呢?連續下了好幾天的雨,人和天地相應,故而流淚。
自己作的偈語能真正參悟並觀想自己的心靈,才能達到這種感動。以法觀師父所受的教育程度能作這首偈語,幾乎是不可能的,應是累劫累世修行的關係。
以修行角度而言,修行是生生世世的事,過去生中皆有修行及發大願力,對這首偈語的參悟就會達到神人合一、自性合一,所以才會感動流淚。
人與人之間不是計較就是比較,是非觀很多,會流淚皆因悲傷、痛苦、憤怒,或是離別已久的孩子,初見面時也會感動到流淚。
而對自己的偈語感動到流淚的,皆因過去生中有修行之故。
日後大家對自己所作的偈語要用心體悟,並非隨緣說說就能作出偈語,是前世有修行,心靈經過淨化,透過過去、現在才能把偈語寫出來。
像六祖惠能看到神秀寫的偈就能馬上也寫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語。
這種境界若非過去生中有修行,神人合一、聖凡合一及合覺背塵,如何寫出高境界的偈語呢?
修行達到最精進、時時參悟就很容易感動,隨口就能說出禪言禪語,隨時攝受在法之中,就會出口成章,而且所說每一句話充滿禪意。
依照歷史記載六祖惠能並未讀書,卻能入於高境地,真是不簡單。
六祖看到任何物件就能說出禪語,「明鏡亦非台」是對照神秀的「心如明鏡台」,六祖否認有一個明鏡可見、有一個明心可得,因為當我們有一個心可得可見就已動了心,由此可見六祖的意境有多麼高深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處於不動的境界、入於三摩地中,哪裡有塵有埃呢?
我們德行要高,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要「日行意參禪」,我們每天動的心念稱為「意」,外不著相、入三摩地稱為「禪」,即是空,心自然而然能定,心靈能定所生之方法皆是禪,禪與定相呼相應,所說的每一句話或做任何一件事,其禪意是非常深遠的。所以要參,參即是攝受、即是規範、即是悟,參悟真理,有悟才能攝受。
【日行意參禪】:每日一起床後,能在行為上、意念在動時能參、能悟到禪的境界,如此才能稱為修行人。
【觀心清淨地】:對事物的禪意生出後,心靈自然清淨,成為自然後,就沒有所謂的規範,也不用規範。我們常說:『心中無非自性戒』,若沒有攝受、沒有參禪,心中能真正達到無非、達到清淨嗎?
試問自己每一行每一意都是用於布施和結緣嗎?都沒有參雜個人的情愛和欲念嗎?
所以說,『心中無非自性戒』這句話不可以隨便用。
例如:有人問我們是否有規範的老師?
可不要回答說:『心中無非自性戒』,好像自己修得很好,不會起心動念似的。要回答:我們的老師就是講真理的人,真理就是我們的老師。大家講話要圓滿一點,講話若是不圓滿,會被別人看不起,也不會受到尊重。
【玄妙覺真理】:玄妙是辦法,玄妙的道理是真理,玄很少人用,一般人說「經一事長一智」,世間智是從學習當中得到的,是入世間的種種方法,嚴格說起來是識不是真智,這個識是常識。
例如:有好的常識,懂得種菜、種樹,以好的辦法幫助他人獲得財富、以好的常識教育他人以及鋪橋造路等等皆是入世間法。
有好的常識能賺到錢,有好的方法能得到他人的擁護,或是做官賺得多錢,錢多也有錢多的煩惱,很多有錢人雖然有好的辦法得到世間的財富,但不見得會得到幸福和快樂,因為他們的精神界無法自在。
而真理是覺悟的條件,出離世間的辦法就是真理,真理能令我們覺悟生死、走出痛苦和煩惱,讓我們幸福快樂,清淨平等常住於生命,讓生命見到最大的光明,盡虛空遍法界才能稱為真理。
「世間智」不能稱為真理,因為無法令我們離開生死的辦法,都不能稱為真理。唯有真理才能令我們覺悟,覺悟才能離開六道。
【空相如來意】:所謂諸法空相,不入謂之空。我們是有情眾生,並非沒有感覺之人,雖有感覺但不會把感覺留在心中。
只要動了尋找感覺的念頭,即是追求欲念。
所以,每天心念意念處於不動,要以平常心來應去靜,事來相應,事去心靈很平靜、平順,不會罣礙,不會執著於事和物,觀事觀人而不入於眼根,不入並非沒有看到,而是眼根不起作用,心靈仍然很平靜,達到中道,如此才會稱為空相,若能達到此境地,就是如來心。
來應去靜,沒來沒去沒代誌(台語),無來亦無去,來去清清楚楚,就像明鏡一般。佛心就像這樣,是盡虛空遍法界,力量無窮無盡,故曰不動。心不動則能達到空,心若動,則所有東西都在動。這是一首很好的偈語,大家要常常拿出來參悟。
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