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喘, 好像要爆炸, 為什麼?

2021081107:08




最近容易累?比較喘?小心!心臟功能出狀況

心臟像馬達一樣,當從心臟打出去的血液供應不足,無法滿足全身器官的需求,供需失衡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造成心臟衰竭最常見的原因是「缺血性心臟病」,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心絞痛、心肌梗塞,另外還有心律不整、高血壓、瓣膜性心臟病等。當你很容易累、體力變差,可能不是因為老了,而是心臟出問題。

 

心臟像馬達一樣,持續把血液打出去供全身器官使用。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黃世忠醫師表示,心臟衰竭的定義就是,從心臟打出去的血液供應不足,無法滿足全身器官的需求。這是一個供需的問題,供需失衡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造成心臟衰竭最常見的原因是「缺血性心臟病」,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心絞痛、心肌梗塞,另外還有心律不整、高血壓、瓣膜性心臟病等。

心臟瓣膜的功能是讓血液朝一定方向推進,倘若瓣膜打不開,或者瓣膜關不攏,皆會影響心臟功能。所謂的心臟肌肉病變,是心肌纖維化導致心臟無力收縮,例如擴張性心肌病變,心臟變成很大顆、很無力。先天性心臟病、高血糖、高血脂、嚴重貧血、甲狀腺機能亢進、或者有心臟疾病家族史,都可能造成心臟衰竭。

 

為什麼心臟變大顆卻反而沒有力量呢?黃世忠醫師解釋道,正常時候血液從心臟打出去,然後由靜脈系統回流到心臟,要把血液打出去之前心臟要先放鬆,放鬆到要收縮前的狀態,叫做舒張末期,心臟內的血液若是100c.c.,用力收縮把血液打出去後可能只剩下30c.c.,也就是一次把70c.c.的血打出去。一般人正常心跳大約每分鐘70跳,每一分鐘的心輸出量就是70 X 70 = 4900c.c.。
 

當一個人的心臟沒力之後會代償,舒張時有更多血液回到心臟,比如說現在心臟擴大了,可以容納120c.c.血液,每次收縮還是打70c.c.出去,心臟裡留下50c.c.,我們會計算一個心臟功能的指標,叫做「左心室射出分率」,射出分率的意思就是原來100c.c.把血打出去後剩下30c.c.,射出分率就是70/100 = 70%。心臟擴大以後,同樣打出70c.c.,射出分率就變成70/120 = 58%。
 

雖然心臟變大顆,但是心臟功能卻愈來愈差,射出分率漸漸從70%、60%、50%,變成剩下20%。因為心臟變大顆是把心肌纖維撐開,收縮力道比原來差很多。
 

心臟衰竭初期通常有哪些表現?

黃世忠醫師指出,心臟衰竭症狀常見的有幾種,一個是呼吸困難。呼吸困難的程度不同,初期是休息的時候沒事,但是活動的時候會出現困難。

原來爬三層樓不會喘,現在爬三層樓會喘,因為活動的時候身體需要較多血液供應,來不及供應就會喘,活動受限制。

 

心臟衰竭導致肺部積水的時候患者沒辦法躺平,要坐起來比較舒服,叫「端坐呼吸」。有時候是已經睡著了但在半夜喘醒,這叫做「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

若肺部積水很嚴重,患者連坐著不動也會喘。肺部積水還可能造成持續性咳嗽,尤其是夜間咳嗽,患者的痰通常比較稀,甚至出現粉紅色帶點血液,跟肺部感染、肺炎、感冒那種濃稠的黃痰不一樣。

 

患者會出現體液滯留,多餘的水分就滯留在體內,最常見的是下肢水腫,壓下去就會凹陷,有時候不只下肢水腫,還會往上腫到大腿、會陰部、腹部。

如果水分滯留於腹腔內,可能造成腹水、肚子會脹,腸子也都腫腫脹脹,胃口就不好。當一個人出現水腫,體重會明顯增加,可能超過4-5公斤,就是4000-5000c.c.的水分。

我們會請病患每天量體重,如果體重多一公斤,隔一天又多一公斤,通常都是水分滯留,長肉不可能長這麼快。如果已經出現水腫,就表示已有4-5公斤的水在體內。

 

因為心臟要推動全身血液循環,心臟衰竭時病患會疲倦無力,很容易累。當心臟血液供應不足時可能會出現心絞痛,若腦部血液供應不足,還可能神智不清。
 

心臟衰竭患者的死亡原因通常有兩個,一個就是心臟衰竭持續惡化,最後死於心臟衰竭,另一個是心律不整,他可能突然出現心室顫動或是心室頻脈,心臟就停掉,造成猝死。
 

究竟是老了體力差?還是心臟衰竭?

黃世忠醫師提醒道,容易感到疲倦或走路會喘時,很多人會覺得自己老了、體力變差,其實我們可以由幾點來區分,第一是呼吸,如果是端坐呼吸、

躺下去容易喘、睡覺時枕頭要墊很高、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這些較像心臟衰竭。下肢出現水腫也不是老化的現象。

 

心臟衰竭患者晚上睡覺會比較頻尿,因為心臟輸出量不足,白天腎臟製造的尿量比較少,到了晚上平躺睡覺,腎臟血流量增加,尿量就會相對增加。然而夜間頻尿跟攝護腺肥大的症狀相似,所以要綜合幾個症狀來評估。
 

心臟衰竭分四級

黃世忠醫師表示,美國紐約心臟學會把心臟衰竭分成四個等級,這是依照身體活動會不會受到限制來分級。

心臟衰竭第一級,身體活動幾乎沒有受到什麼限制,從事日常活動不會引起疲倦、心悸、呼吸困難、心絞痛等症狀,心臟衰竭第一級幾乎沒有症狀。
 

心臟衰竭第二級,活動輕微受到限制,從事日常活動大概沒有什麼問題,譬如說爬一、兩層樓梯、掃地、吃飯、洗澡等都沒有問題,但是做劇烈運動的時候,就可能出現呼吸困難、疲倦、心絞痛等症狀。

 

心臟衰竭第三級,活動受到限制更嚴重,只要從事日常活動可能都有困難,但是他休息的時候可以緩解,只要不動休息,症狀可以緩解。患者可能連刷牙、吃飯、洗澡都會有症狀,只能躺著休息。
 

心臟衰竭第四級,患者連在休息狀態也會出現呼吸困難,胸悶、心絞痛這些症狀,幾乎沒辦法做任何活動。

 

心臟衰竭第四級的患者通常都會住院,至於第一級的病患常常自己不曉得,因為不太有感覺,而不會就醫。

好好治療,心臟功能有機會進步

黃世忠醫師回憶道,曾經有位患者因為喘、腳水腫去就醫,這才發現心臟功能已經很差,射出分率大概只有20%,心臟很大,可能要考慮心臟移植,然而換心不容易,器官來源非常有限,所以他覺得沒什麼機會。

 

其實,心臟衰竭的治療近年來有長足進展,這位患者在接受幾個月的治療後,他的心臟射出分率就從20%漸漸增加到30、40、50%,我就告訴他說應該不用換心了,他也可以回到日常活動,從原來心臟衰竭第三期到第四期,回到大概第一期,看起來跟一般人沒有兩樣。
 

貼心小提醒

黃世忠醫師再次強調,若有躺著會喘、半夜突然喘醒、半夜一直起來尿尿、咳個不停等症狀,可能要考慮是心臟衰竭的問題,務必盡早就醫,盡早接受治療。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9565

胸悶胸痛 心臟衰竭
您是否常感覺胸悶胸痛,甚至喘不過氣?這些惱人毛病可能與感冒、心理壓力、過度換氣症候群、肺部疾病等有關,但也可能與心臟衰竭有關。元氣講座邀請心臟外科權威醫師、輔大醫院院長王水深談「心臟衰竭的症狀及預防」,他提醒不要忽略小症狀,盡早就醫,排除心臟疾病,避免致命危險。

 

不是單純氣喘 心臟瓣膜出狀況

王水深表示,很多人將喘不過氣當成氣喘或感冒,不以為意,但臨床上「心臟疾病中的心臟瓣膜疾病、心肌梗塞和心肌症也會引發呼吸困難」,他就曾遇過不少呼吸困難的案例與心臟疾病有關,有65歲的男性常喘不過氣,原以為是氣喘引起,有次喘到必須送急診,檢查發現是心臟瓣膜問題。
 

心臟疾病不僅常發生於老年人,年輕人也有可能發生,他遇過34歲的年輕男性,常喘不過氣,後來檢查發現是心臟二尖瓣脫垂,血液流不過去,導致肺部腫漲,血塊堆積引發中風;甚至有20多歲的女性,每晚喘到無法躺下入睡,需坐著才能恢復呼吸順暢,檢查發現也是心臟瓣膜問題。


心臟衰竭 血液無法正常輸出

另外,心臟血流不足引起的心肌梗塞或狹心症,與呼吸困難、胸悶胸痛也有關。王水深發現,近年來心肌梗塞和狹心症病患的年齡層往下降,有些病患平日無異狀,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這些疾病,一旦倒下,被救回來的機率很低,如果幸運搶救回來,患者需接受心導管檢查,並配合服用抗血栓藥物,若血管嚴重阻塞,還需進行心臟支架置放或做心臟血管繞道手術等。
 

他也表示,這些心臟疾病若嚴重演變成心臟衰竭,也就是心臟無法輸出足夠血液供應身體代謝需求時,就有致命風險。

心臟衰竭的主要症狀是人端坐著或夜間時有呼吸困難;因心臟血液無法順利輸出,導致頸部靜脈擴張,臉紅脖子粗,腳踝水腫;或透過醫學檢查發現肺部有囉音、心臟擴大、急性肺水腫等都需留意。



無三高卻罹病 與遺傳有關係

目前心臟衰竭除了依個人病況採取外科手術治療外,王水深說,有些病患會搭配心室輔助器,其作用原理是將心房或心室內的血液透過幫浦送回動脈內,提供額外的心輸出量,減輕心臟負擔;有些嚴重病患需進行心臟移植,但國內器官捐贈的人數有限,加上有條件限制,不是每一位病患都能等到心臟移植。

在治療後,他建議心衰竭病患應暫時休息,但並不是整天躺床休息,適度活動供給氧氣,促進氧化作用,再來限制鹽類,矯正心律不整等問題。至於一般民眾,平日多留意心血管保健,曾有國外研究發現當排除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抽菸和不動等危險因子後,降低罹患心臟病風險,平均壽命可以增加二十年。
 

不過,臨床上有不少病人沒有三高問題,為何會有心臟病?他指出可能與遺傳基因有關,最好進行檢查,控制病因改善生活型態,避免小毛病變大麻煩。
 

心血管保健方式

三要

均衡飲食│適當運動│正常作息

五不

不要高血壓│不要高血脂│不要高血糖│不要肥胖│不要抽菸│

一沒有

沒有太大壓力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77/4074476

動不動就喘?心肺耐力不足3原因
提升心肺耐力以及肌肉有氧代謝能力,須進行全身主要大肌肉群規律性收縮的活動,例如(左起)登階機、健身車及划步機,都是合適有氧運動訓練的器材。

 

「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盡量不去室內密閉場所,厝邊揪我去戶外步道走走,人家王太太爬起步道來臉不紅氣不喘,為什麼我連走一點點坡度的斜坡都會喘得說不出話來?」

 

現代人生活忙碌,但也愈來愈重視戶外休閒,假日闔家步道踏青聊天,既活動筋骨、呼吸新鮮空氣,又能夠聯繫感情,確實是一項很不錯的活動。但是,為什麼有人只要稍微一活動就喘呢?有沒有甚麼方法可以解決?

心肺耐力不足  帶氧力下降

運動生理學來說,稍微活動就喘的原因很簡單,即在身體心肺耐力不足,也就是呼吸及循環系統將氧氣帶到周邊肌肉的能力下降。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肺臟及呼吸系統效率不良,導致氧氣沒法進入體內,原因可能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氣喘、間質性肺病或其他疾病所導致的肺水腫。

 

第二:心臟收縮幫浦血液的能力不佳,導致氧氣順利進入肺泡循環,但卻沒法輸送到全身細胞:原因可能包括冠狀動脈狹窄、心律不整、甚至心衰竭等。

 

第三:全身肌肉的有氧代謝能力下降,導致氧氣雖然輸送到全身肌肉,但肌肉卻沒法好好利用這些氧氣,只能夠進行無氧代謝產生乳酸,造成血液酸化,需要過度換氣才能夠代償這些血液中過多的乳酸。


睡覺也喘 建議先看心臟科

生活中,如果發現自己稍微一活動,例如爬一層樓梯就異常的喘,又合併胸悶或胸痛,或晚上睡覺躺下來也感覺很喘,必須坐起來才比較不喘,建議先看心臟內科門診,接受心電圖或心臟超音波檢查。

 

若發現自己異常容易咳嗽,同時合併濃痰或過多呼吸道分泌物,則建議先掛胸腔內科,進行肺功能或X光檢查,確立診斷,以便安排更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


肌肉失能、有氧代謝不足

若在心臟內科或胸腔內科都已就診,排除需要立即治療的心肺疾病後,通常容易喘的原因即在於周邊肌肉的失能及有氧代謝能力不足。

 

解決方式可將運動整合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習慣,運動的選擇以對關節衝擊性較小,使用全身大肌群且持續規律收縮的運動優先,譬如游泳、健身車、划船機等,強度在感覺有點喘又不會太喘,可以講話但無法唱歌的程度。

 

每天累積小段時間運動

不可一天打漁,三天曬網,建議每天累積小段的時間運動,每段至少10分鐘,加起來全天超過30分鐘,一周至少5天運動,這樣的運動量對身體健康才足夠。

 

持續的運動訓練,需要耐力與毅力,但是對於健康的好處絕對是不言可喻的,讓我們開始為自己訂定每天的運動計畫,一同為自己的健康而努力。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561/4583804

 

心悸胸悶≠心臟病 隱藏6大疾病,自律神經失調最常被漠視


(關鍵字: 胸悶 , 壓力 , 心悸 , 自律神經失調 , 林親怡 )

常常莫名感覺心臟跳動加速且合併有胸悶的不適,四處就醫卻老是治不好?問題可能是難以捉摸的自律神經失調!

心悸和胸悶的背後原因很多,心臟病、肺病和自律神經失調都有可能,該怎麼做才能早一點發現真正病因是自律神經失調呢?女中醫建議,民眾可先觀察自身發病的時機和伴隨症狀!


壓力大到快爆炸~自律神經失調患者激增

近年臨床發現,因壓力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的病例明顯增多,患者常因心悸和胸悶頻頻發作、找不到原因,而在各大醫院間穿梭,生活大受影響。然而,如果自己能夠仔細一點,觀察每次症狀發作的時機點和其他身體表現,將資訊充分告知醫師,將有助更快找到真正病因和對症治療,以避免浪費時間跑醫院和無效醫療的情況。

老是莫名心悸又胸悶 小心6個隱藏性疾病

該如何判斷自己的心悸和胸悶是心臟疾病,或是自律神經失調惹的禍呢?鹿港基督教醫院中醫科主任林親怡說明,如果單純只有心悸的症狀,一般可朝心律不整、心臟瓣膜性疾病,或其他先天性心臟病等方向思考,但有時候感冒也可能引發心悸不適。
 

如果是心悸伴隨胸悶不適症狀,背後原因就更複雜了!以下針對常見的6個可能性做進一步說明:
 

1.心臟疾病:如果多發生在運動量大的時候,通常是心臟疾病所造成,建議先掛心臟科做檢查。
 

2.呼吸道疾病:如果多發作於換季或天氣變化大時,且伴隨有過敏症狀,很可能是氣喘或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道疾病所誘發。
 

3.胃部疾病:如果胸悶和心悸,發作時機多在身體平躺、吃太飽或過度挨餓的時候,且伴隨喉嚨癢的症狀,很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等胃部疾病。
 

4.甲狀腺疾病:內分泌疾病也可能引發心悸和胸悶,尤其是甲狀腺功能失調時,典型症狀會出現「持續性」的心悸和胸悶,且症狀會在情緒緊張時加重。
 

5.更年期症候群:這類族群相對好辨識。患者發作心悸、胸悶時,必定還有停經和熱潮紅的特徵。
 

6.自律神經失調:在排除前述5個可能性原因後,如果到處看醫生還是找不到問題根源,十之八九就是自律神經失調惹的禍。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57431

胸悶、心悸可不一定是心臟病?醫生列舉這6種常見症狀,也會讓你「心裡」不舒服

常常莫名感覺心臟跳動加速且合併有胸悶的不適,四處就醫卻老是治不好?問題可能是難以捉摸的自律神經失調!

心悸和胸悶的背後原因很多,心臟病、肺病和自律神經失調都有可能,該怎麼做才能早一點發現真正病因是自律神經失調呢?女中醫建議,民眾可先觀察自身發病的時機和伴隨症狀!

 

壓力大到快爆炸~自律神經失調患者激增

近年臨床發現,因壓力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的病例明顯增多,患者常因心悸和胸悶頻頻發作、找不到原因,而在各大醫院間穿梭,生活大受影響。然而,如果自己能夠仔細一點,觀察每次症狀發作的時機點和其他身體表現,將資訊充分告知醫師,將有助更快找到真正病因和對症治療,以避免浪費時間跑醫院和無效醫療的情況。
 

老是莫名心悸又胸悶 小心6個隱藏性疾病

該如何判斷自己的心悸和胸悶是心臟疾病,或是自律神經失調惹的禍呢?鹿港基督教醫院中醫科主任林親怡說明,如果單純只有心悸的症狀,一般可朝心律不整、心臟瓣膜性疾病,或其他先天性心臟病等方向思考,但有時候感冒也可能引發心悸不適。


造成心悸和胸悶的原因很多,醫師常常需再參考其他症狀才能正確診斷。

如果是心悸伴隨胸悶不適症狀,背後原因就更複雜了!以下針對常見的6個可能性做進一步說明:

1.心臟疾病:如果多發生在運動量大的時候,通常是心臟疾病所造成,建議先掛心臟科做檢查。

2.呼吸道疾病:如果多發作於換季或天氣變化大時,且伴隨有過敏症狀,很可能是氣喘或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道疾病所誘發。

3.胃部疾病:如果胸悶和心悸,發作時機多在身體平躺、吃太飽或過度挨餓的時候,且伴隨喉嚨癢的症狀,很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等胃部疾病。

4.甲狀腺疾病:內分泌疾病也可能引發心悸和胸悶,尤其是甲狀腺功能失調時,典型症狀會出現「持續性」的心悸和胸悶,且症狀會在情緒緊張時加重。

5.更年期症候群:這類族群相對好辨識。患者發作心悸、胸悶時,必定還有停經和熱潮紅的特徵。

6.自律神經失調:在排除前述5個可能性原因後,如果到處看醫生還是找不到問題根源,十之八九就是自律神經失調惹的禍。


自律神經失調引發不適症狀時,練習正確的呼吸調息來緩解情緒,有助舒緩不適。(圖/華人健康網提供)

特別的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與更年期症候群很相似,都有心悸、胸悶,伴隨失眠、盜汗、臉色發白、焦慮不安、過度換氣、拉肚子,或便祕、腹痛、頭痛、肩頸痠痛等症狀,不易辨別。
 

林親怡中醫師表示,主要的區別方法有兩個:一是自律神經失調「較少熱潮紅」,二是自律神經失調有特定的誘發因子,這些誘發因子猶如過敏原一般「因人而異」,但大多與壓力過大、情緒失控有關,例如:生氣、緊張、考試、工作忙碌,或待在悶熱的密閉空間裡等,都可能引爆自律神經失調。
 

雖然在上述6種可能原因中,自律神經失調是最不容易被發現的,卻也是最容易被改善的一個。林親怡中醫師表示,自律神經失調患者只要從情緒著手,找到自己的壓力來源,一一解除,配合呼吸調息的放鬆技巧、充足睡眠和規律的運動,不吃燒烤炸辣食物、不抽菸和嚼檳榔、不過度攝取含咖啡因的食物,大多可以讓自律神經維持穩定、平衡的狀態,不胡亂搗蛋。

 

讓自律神經乖乖的~正確練習呼吸調息法

需注意的是,放鬆技巧不一定是腹部呼吸喔!林親怡中醫師表示,如果平常沒有做腹部呼吸的習慣,突然要在自律神經失調發作時操作,很容易手忙腳亂,徒增壓力,導致症狀加重,因此,此時的呼吸調息不必拘泥於腹部呼吸,只要「深呼吸」即可。
 

★建議的呼吸調息法:將雙手交疊,掌心放在胸口的「膻中穴」位置,依循「一鼻吸、一口吐」的緩慢節奏做深呼吸。如果自律神經發作時有過度換氣或呼吸不順的情況,可以改用一手掌心對胸口,另一手拿著紙張,讓自己對著紙張做深呼吸。此方法可透過自我回饋,一一放鬆各部位肌肉,先是肩頸,接著是牙關、眉間,慢慢到最後的全身放鬆,遠離自律神經失調。


甘麥大棗湯有放鬆和穩定心情的作用,早中晚都可以喝。僅為示意圖,非真的甘麥大棗湯。

遠離自律神經失調 跟著女中醫這樣做

除此之外,中醫調理也有不錯的效果。林親怡中醫師表示,中醫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則是疏肝解鬱、寧心安神、緩解焦慮,除了專業用藥之外,民眾在家煮「甘麥大棗湯」飲用,或按摩特定穴位,也有助改善自律神經失調,遠離胸悶、心悸、失眠等不適。

★甘麥大棗湯的作法:每天取2至3錢甘草、3至4錢浮小麥、2至3顆紅棗,加入適量水分,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續煮10分鐘,即可飲用。此茶飲有放鬆和穩定心情的作用,早中晚都可以喝,但建議睡覺前別喝太多,以免夜尿干擾睡眠。

★保健穴位:自律神經失調的表現症狀相當多元,如果出現心悸症狀,可按摩「內關穴」和「神門穴」緩解;胸悶時,除了按摩「內關穴」,揉按「膻中穴」也有不錯的效果;若是有頭脹、腹脹等脹症,則建議按摩足部「太衝穴」。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35583?page=2

 

心慌慌有預兆 恐慌症10跡象
恐慌症最叫人頭疼的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甚至也常發生在睡覺的時候。恐慌症(PANIC DISORDER)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更是急診室中的常客,主要症狀為心悸、呼吸急促、焦慮及恐懼等,因為常被患者及第一線的醫生誤認為是心臟病發作、或有某些重大潛在的疾病,因而導致做了許多不必要的檢查,浪費不少療資源,不僅延誤治療時效,更易導致病患經濟拮据。

 

通常恐慌症首次發作時都是無預警的,常常都在日常生活中發生,像是開車或在走路上班時,突然就像被一陣極不舒服的感覺給包圍住。這些症狀通常包括了害怕、不真實感或是擔心情緒失控。
 

這一連串的症狀通常會維持幾秒,但也可能會持續幾分鐘,然而大多都在一小時之內就會逐漸消退。有恐慌症發作經驗的人都對這種感受極度不舒服,感覺像是被什麼恐怖又致命的疾病攻擊,又或像是人快要發狂的感覺。
 

由於現代人的生活壓力超大,醫學研究報告指出,台灣患有恐慌症的比率,已占成人人口的8~15%,患者會對特殊場所產生恐懼,而且這種文明病有急速增加的傾向。

精神科醫師指出,因為壓力或是恐怖記憶,會讓大腦裡面的「杏仁核」放出訊號,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如果想要舒緩這種情況,平常就要經常學著釋放壓力,否則人體壓力鍋總有一天會爆炸,引發惱人恐慌症。

 

恐慌症最叫人頭疼的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甚至也常發生在睡覺的時候。恐慌症發作時恐慌感最強烈的時間能持續10分鐘左右,這是心理上的反應,至於身體上的症狀則有心跳加速、心悸、呼吸困難、感覺似乎吸不到氣(常見換氣過度或氣喘)、頭痛頭暈或反胃顫抖、冒冷汗、感覺喉嚨有塊物阻塞、胸痛、身體或臉有灼熱感、手指或腳指麻痺(針刺感)……。
 

根據煎蛋網報導,美國波士頓大學心理學家Todd Farchion就表示,焦慮症和恐慌症已成了現代人們生活中最頑固的兩大心理疾病。而對於恐慌症,雖然每位病人發作時的感受各不相同,但有一點絕對是相同的:恐慌症發作起來非常嚇人。

而令人頭痛的是,人們卻無法得知恐慌症會在什麼時候發作。當恐慌症發作時,究竟超不舒服感受如何,且聽一些過來人說說會有那些跡象吧!

感覺1:無法呼吸

感覺人快站不住、無法說話,此時身體上的唯一感受就是全身劇烈疼痛,就像已快被別人捏成一顆小球一樣。嚴重時甚至感覺無法呼吸,如果試著強迫呼吸,極有可能會導致嘔吐。

感覺2:身體想動不能動

超恐怖的是,身體一動不能動,感覺就像遭遇惡鬼或猛獸緊跟後面亡命追趕—樣,雖然腦筋拚命告訴自己要快拔腿逃命,但身體偏生就是不聽指揮、完全動彈不了。

感覺3:心跳飛快、身體有刺痛感

全身滿是刺痛感,感覺很暈眩,覺得動脈血液中所流的都是冰水,雖是很想從身體裡逃走卻辦不到,感受得到呼吸相當淺,心跳的飛快,心中除了驚恐還是驚恐。

感覺4:眼前有斑點

就像身旁四面牆壁正在向人逼近一般,突然之間無法看清楚東西,感覺眼睛裡有斑點,這經驗就跟開車經過隧道時眼睛的感受很相似。

感覺5:恐懼感就像坐雲霄飛車般起落

感覺就像飛機起飛,恐懼感一下子猛被抬起,令人無法擺脫。雖然身體是平穩的坐著,但是感覺就像坐雲霄飛車,腎上腺極速分泌,很像整個膽囊都快從口中跑了出來似的。

感覺6:像要逃出火場般緊迫而窒息

整個人感覺像被纏住,有種窒息感,就像大樓著火卻逃不出去,情況緊迫的叫人打心底直顫抖。

感覺7:脖子像是被人掐住般難以呼吸

脖子像是被人掐住,呼吸很淺,不止胳膊感到刺痛感,那種快吸不到氧氣的感覺,更是教人頭皮發麻。

8:需立即逃命卻感覺永遠擺脫不了危險

就像人想逃命,卻是九彎十八拐逃不出去,而自己也明確知道逃不出去就會等死的那種感覺。

感覺9:身體像被突然抽空,更能感受地面在震動

突然感覺被所有身邊的東西緊緊包圍住,像是要把自己體內的氧氣全部吸走一樣,此際更可強烈感受到腳下的地面在震動。

感覺10:就像中風一樣,臉先感覺刺痛而後發麻

恐慌症第一次發作就像中風一樣,臉先是感受到一陣針刺,然後隨即開始發麻。https://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1027000890-260405?chdtv

No commercial value 無商用 若侵權 告之速刪